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安禄山有何魅力,让15万将士誓死相随?背后的三大原因,让人惊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安禄山有何魅力,让15万将士誓死相随?背后的三大原因,让人惊叹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21/03/68855479_1129280425.shtml

安禄山何以能够号令15万大军发动叛乱?这背后既有其个人魅力与能力的体现,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安禄山的出身背景、领导能力以及唐朝的募兵制度三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历史现象。

安禄山出身于北方一个胡人家族,母亲是一位地位崇高的女巫师。在那个时代,女巫师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备受尊崇,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中介,拥有神圣的地位。因此,安禄山自小就受到族人的敬重,这为他日后在北方胡人中凝聚人心奠定了基础。

安禄山的继父安延偃,是著名突厥族将军安波至的亲弟弟。安波至曾率领突厥部落与唐朝作战,最终被唐朝征服并编入边军。作为安波至的亲弟弟,安延偃自然也是一员将领,这使得安禄山获得了军旅世家的背景。

更为关键的是,安禄山后来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所器重,被收为义子。张守珪是唐朝著名的开国功臣之后,地位崇高。作为他的义子,安禄山自然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政治资源。

总的来说,安禄山出身于北方一个胡人家族,母亲是女巫师,继父是突厥将领,又被张守珪收为义子。这种出身和背景,使他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为日后号令大军奠定了基础。

然而,单凭出身和背景还远远不够。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号令15万大军,更多的是因为他出众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手腕。这就要从他的早年经历说起了。

安禄山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智谋和武艺。年少时,他就被张守珪赏识,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等要职。作为节度使,安禄山不仅掌管军队,还负责一方的政务。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将领,也逐步积累了统帅大军的经验。

更为关键的是,安禄山非常善于用人。他的谋士严庄,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为安禄山制定了"反唐大战略"。年轻将领孙孝哲对安禄山忠心耿耿,这与安禄山曾多次照拂他和他母亲有关。安禄山还提拔了一批亲信骨干,如李归仁、侄子安守忠等,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将领集团。

这些将领们对安禄山无比忠诚,因为他们的前途命运都系于安禄山的重用与提携。在安禄山手下,他们获得了极高的军衔和丰厚的俸禄,地位自然与日俱增。可以说,安禄山用自己的智谋和人格魅力,将这些将领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为日后发动叛乱做好了人员准备。

安禄山最得力的助手,就是著名的谋士严庄。严庄是河北沧州人,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智谋和谋略。安禄山非常重视这位谋士,将"反唐大战略"的制定全权交予严庄负责。严庄为安禄山精心部署,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方针,为日后的叛乱奠定了基础。

除了严庄,安禄山手下还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将领,组成了他的核心团队。其中最出色的,要数年轻将领孙孝哲了。孙孝哲是契丹人,安禄山不仅重用他,更是多次照拂他和他母亲,使他对安禄山心存感激。在叛乱中,孙孝哲屡建奇功,可谓是安禄山最得力的干将。

另一位安禄山的心腹大将,就是李归仁。李归仁原本是一介草芥,完全是靠安禄山一手提拔,才获得重用。因此,他对安禄山忠心耿耿,在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

安禄山的亲侄子安守忠,也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将领。作为安禄山最亲密的亲属,安守忠自然获得了叔叔的重视和提携,成为安禄山麾下的一支重要力量。

除了这些人,安禄山手下还有不少其他骨干将领,如蔡希德、尹子奇、田承嗣、田乾真等。他们都是安禄山一手培养和提拔的亲信,在叛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说,安禄山非常重视用人之道,他不仅善于发现人才,更善于团结和重用这些人才。通过这种方式,他将一批批忠心耿耿的将领团结在自己麾下,为日后的叛乱做好了人员准备。

安禄山对手下将领的管理,也颇有一套。他不仅给予他们丰厚的俸禄和极高的军衔,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怎样让这些将领对自己产生感情上的依赖。比如对孙孝哲母子的照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这种方式,安禄山将将领们的命运和自己紧紧绑定在一起,使他们对自己无比忠诚。

总的来说,安禄山不仅有出色的谋士,更拥有一支忠心耿耿的将领集团。他们是安禄山号令15万大军的重要助力,也是他最终能够发动叛乱的关键所在。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号令15万大军造反,除了他个人的出身背景和管理能力外,还与唐朝当时实行的"募兵制"有着密切关系。

所谓"募兵制",就是通过发放俸禄的方式招募士兵,组建职业军人队伍,这与传统的"府兵制"有着本质区别。在"府兵制"下,士兵平时务农,只在战时被征召入伍,对将领的忠诚度并不高。而"募兵制"下的士兵,则完全依赖军饷为生,自然对发放军饷的将领更加忠诚。

唐朝在天宝年间,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战乱,开始大规模推行"募兵制"。与此同时,节度使的权力也日益扩大,他们不仅掌管军队,还掌控一方的行政大权,成为了当地的实际统治者。

作为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大节度使的安禄山,自然也掌控着这些地区的军权和行政权。他手下的15万大军,完全是通过"募兵制"招募而来,对安禄山更是俯首帖耳。

这是因为,在"募兵制"下,将士们的俸禄待遇完全由节度使掌控。安禄山一人就兼任三大节度使,可以说是这15万军人的衣食父母。他们的军饷多寡、升迁快慢,全都操之在安禄山一人手中。因此,对于这些将士而言,追随安禄山造反,就等于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

更有甚者,安禄山为了笼络人心,对手下将士们更是恩遇有加。他不仅给予他们丰厚的俸禄,更允许他们在所辖地区横行肆虐,掠夺百姓财物。这无疑进一步激发了将士们的贪婪之心,使他们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随安禄山。

可以说,唐朝"募兵制"的推行,为安禄山号令15万大军造反,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这种制度下,将士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安禄山手中,他们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追随安禄山,以维护自身利益。

当然,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易控制15万大军,还得益于他出身背景和管理手腕。但不可否认,"募兵制"为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他能够在制度上牢牢掌控这支庞大的军队。正是这三大原因的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安禄山号令15万大军的非凡魅力。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号令15万大军造反,主要得益于三大原因:一是他出身于北方胡人家族,母亲是女巫师,继父是突厥将领,又被张守珪收为义子,这种出身和背景使他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威望极高;二是他善于用人,重用谋士严庄,提拔亲信骨干,组建了一支忠心耿耿的将领集团;三是唐朝推行"募兵制",使得将士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安禄山手中,他们自然会追随安禄山以维护自身利益。

有了这三大助力,安禄山发动叛乱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事情的起因,是安禄山在任范阳节度使期间,曾遭到朝廷的诽谤和羞辱。当时,有人诬陷安禄山贪污受贿,朝廷便派遣御史大夫来范阳查究实情。安禄山对此怀恨在心,决心借机发动叛乱。

于是,安禄山开始秘密部署,先是在范阳集结兵马,然后派人前往河东和平卢两地,号召那里的军队响应他的号令。凭借他在北方的声望和影响力,很快就有大批将士响应,前来会师。

就这样,一支15万人的庞大军队迅速集结完毕。安禄山随即下令开拔,直扑长安。沿途,他的军队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无数百姓遭殃。朝廷这才惊觉大事不好,急忙调兵遣将前去镇压,但为时已晚。

安禄山的军队步步进逼,很快就包围了长安城。唐玄宗被迫出逃,长安沦陷。安禄山随即在长安称帝,国号大夏,年号永乐,自号皇帝。他的谋士严庄被任命为丞相,其他亲信也分别获封为王爵和重要官职。

就这样,安禄山的叛乱初步获得了胜利。他的军队占据了长安和关中地区,控制了唐朝的中心地带。随后,他又派出大军四处征伐,很快就攻陷了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使叛乱的版图不断扩大。

不过,安禄山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由于他的暴虐无道,很快就引起了将士们的不满。加之唐朝遗老余孽不断反扑,安禄山的大军开始节节败退。最终,在一次内讧中,安禄山被亲信们杀害,他的"大夏"政权也就此土崩瓦解。

尽管如此,安禄山的叛乱却给唐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长安被焚为平地,无数文物遗址付之一炬。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加速了它的衰亡过程。可以说,安禄山的叛乱,是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重要转折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