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城市更新中综合医疗设施的街区化模式 ——以曼彻斯特皇家医院为例
英国大城市更新中综合医疗设施的街区化模式 ——以曼彻斯特皇家医院为例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及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中国医疗建筑的未来会怎样?本文以英国曼彻斯特皇家医院为例,探讨了综合医疗设施的街区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能成为城市文化和美学的标志性街区。
大城市综合医疗设施的定义
在英国的大城市中,比如伦敦和曼彻斯特,有一些大型综合医疗设施和街区,这些街区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当地城市更新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以一个综合医院为主、几个专科医院为辅,同时包括其他城市生活和配套设施的综合性街区。它是城市街区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城市、当地居民乃至于外地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和健康服务,并且是城市文化和美学的一个标志性街区。
目前,医疗建筑设计的国内外评价标准都比较侧重技术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精神性品质,即城市文化和美学品质,毫无疑问也应当纳入评价标准。
曼彻斯特大学皇家医院街区
21世纪英国的医疗设施建设出现了很多新理念。在大城市中,医疗建筑设施的开发和设计,如果仅仅停留在从建筑设计的层次考虑,就不能称作是一个可持续的医疗设施建设,因此我们提到了“开发”这个词。综合医疗建筑设施的开发越来越注重街区化设计,同时要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目的是要创造人性化的医疗建筑空间和公共空间,满足患者乃至于城市居民交流的社会需求。这也契合了前面提到的医疗建筑的精神性品质。
曼彻斯特大学皇家医院作为曼彻斯特大学(以下简称“曼大”)的附属医院,和曼大紧邻,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其占地面积十分庞大,由四个不同属性的医院以及教学、科研、停车楼、能源楼和其它配套设施组成。街区西侧马路对面是城市公园和美术馆,周边是当地的居民区以及曼大学生宿舍,沿街还有一些商业和餐饮设施。目前,各方正在将该综合医疗设施与相邻街区打造成欧洲最大的融医疗、教学、设备研发和健康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
曼彻斯特大学皇家医院总平面图
马路对面的惠特沃兹美术馆和城市公园
医院经历了200多年的变迁。1752年由查尔斯·怀特创立,最初规模很小,只有12张床位,两年以后医院搬迁到了新址并进行了扩建,增设了精神病院、公共浴室和门诊部,是很典型的19世纪英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早期的皇家医院,背后是现在的医疗与健康“城市实验室1.0”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对于医院现代化设施需求的增加,医院搬迁到现址牛津大道。1948年英国皇家医疗服务体系成立后,医院规模继续扩大,与曼大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设立了多个专科部门,在医疗技术方面得到了诸多突破。医院搬到牛津大道初期,整体呈对称式布局,其中主楼是行政大楼,一侧是教学部门和员工办公用房,背后是商店设施、餐厅以及医疗设施,已经形成了这种尺度比较合适的街区式布局模式的雏形。
沿牛津大道的皇家医院大楼,现为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基金会总部
如今,在新、旧建筑群之间规划了街区的公园绿地以及一些停车设施,楼与楼之间通过空中连廊连接,规划布局相当注重整体性。临牛津大道的一侧是医院最早的建筑群落,有四家医院:曼彻斯特皇家医院、皇家儿童医院、眼科医院和妇女儿童医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医疗城街区,两端建有地上停车楼,患者到达以后可以快速地停车,再分散到街区的各个建筑。整个庞大的建筑群在紧邻曼大的市中心边缘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性化尺度的街区。
曼彻斯特大学皇家医院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它是一座设施先进完善,能够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医疗城街区。皇家医院新楼的正立面正对着历史建筑群,采用典型的现代处理手法。新建的空中连廊连接屋顶的急救直升机停机坪,可以快速地将病人输送到需要就诊的部门。
第二,它是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更新的完美结合。皇家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和皇家眼科医院都是历史性建筑,经过了20多年的改造更新,已经融入了城市空间,成为了街区的一部分。新建的皇家儿童医院主楼的一侧采用了活泼的造型,加入了现代化的柱廊和色彩的处理,使儿童患者等特殊就医人群的心情得到足够放松。皇家医院内部门诊部的室内设计,突破了传统医院相对严肃的设计风格,具有家庭般温馨的环境。
温馨的候诊大厅之一
通往儿童医院阳光廊道
儿童医院候诊大厅一角
第三,综合医疗设施的街区化模式包含三个要素。一是人性化设计。医疗建筑不仅要具备完善的现代医疗设施和技术,还要满足患者、城市市民的精神和心理需求,需要建筑师在规划和设计阶段能够把控街区的整体环境和空间设计,包括街巷尺度以及步行友好设计等;二是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元素,包括商店、咖啡馆、餐厅等;三是城市美学,医疗建筑不只是为自己而设计,还需要与临近街区和整个城市的美学气质相协调。比如牛津大道左边的是皇家眼科医院,右边的是怀特沃斯城市公园。街区内部的新建医疗大楼,虽然是采用现代风格,但在建筑的层数、体量、色彩控制上都和历史建筑十分协调。
咖啡角之一
新医疗大楼和儿童医院入口
街区化模式创新设计的关键要点
一是总体规划强调整体性。规划阶段具有长远眼光,预计和考虑到未来扩建的需要。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很多传统或者早期医院修建的选址位于中心城区,因此对于它的扩建要尤为谨慎。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更新方式,甚至向地下发展,以提高城市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率。要利用景观元素或景观设计塑造精神性品质和高质量街区环境。
二是建筑造型与风格要简洁、温馨和朴素。要避免传统医院生硬呆板的风格,以免给患者留下负面心理印象。
三是强调整个医疗街区的空间设计,要创造一个开放的、城市友好的、人性化的街区环境,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处处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四是注重医疗建筑色彩的丰富程度和对患者的心理作用,并与城市的整体气质相协调。
对大城市公共健康和管理的优点
从大城市公共健康和卫生的角度,综合医疗设施街区化模式也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从医疗资源的角度,街区化模式能够提高城市医疗设施的整体效率。
二是从患者的角度,街区化模式能够提高城市医疗设施的集中可达性,从而减少患者的通勤时间和交通成本。
三是从患者诊治的角度,有利于集中城市的医疗资源,及时处理集多种疾病和复杂症状于一身的患者。
四是从城市视角,有利于提升大城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能力,各个医院的距离很近,可以快速协同,分散风险,提高整体医疗系统的韧性。这些都可以提高城市整体的综合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总之,在当下中国城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型综合医疗设施的建设是城市更新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城市更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医疗设施的更新改造要与城市更新的要求相一致。综合医疗设施的街区化模式是一种大城市需要的、高效集约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应该是中国医疗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