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葬礼:从国葬到草草埋葬,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段祺瑞葬礼:从国葬到草草埋葬,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段祺瑞,这位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其葬礼细节和身后事鲜为人知。本文将为您呈现一段关于段祺瑞葬礼的详细记录,包括国葬决议、入殓仪式、公祭场景以及最终的安葬过程。
段祺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1936年11月2日,病逝于上海宏恩医院,享年72岁。
段祺瑞去世后,当局表决通过国葬决议,并发表关于国葬命令。全文如下:“前临时执政段祺瑞,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节概凛然。嗣值复辟变作,誓师马厂,迅遏逆氛,卒能重奠邦基,巩固政体,殊功硕望,薄海同钦。兹闻在沪溘逝,老成凋谢,惋悼实深,应即予以国葬,并发给治丧费一万元。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示国家笃念耆勋之至意。此令!”
段祺瑞死后4天才入殓,因生前信奉佛教,其后人遵嘱,以僧衣、僧帽、僧鞋,作为给他送终的装裹,还加披了红底金线绣着福田纹的袈裟。按当时,沪上的风俗,遗体放入棺内,算是“小殓”(初殓),必须等到封上棺盖,举行了殓礼,才算“大殓”。
大殓仪式是在当日下午2时举行的,场面相当隆重。
大殓前,段氏夫人,及长子宏业,次子宏范,女儿五人,长侄宏纲,还有如夫人及孙昌世、昌岱、昌华,孙女、珏、珍,侄宏程、宏纶、宏炳,曾孙希曾,刚于昨晨7时40分乘平沪通车,由津赶到。全体家属亲视含殓。礼用佛教仪式,孝子、孝孙等匍匐灵前,叩首如仪,上祭菜,焚冥纸、往生钱等。然后,便由上海龙华寺高僧围绕棺柩念经转咒。念罢,乃由孝子等亲手插上“子盖”,然后再由杠房工人将大盖封上。
殓罢,于是一干吊唁人员齐入灵堂举行公祭,各界代表300人之多。
后运至北平公祭,各界纷纷悼念,其中有一篇祭文如下:
“惟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冀察绥靖主任公署主任宋哲元,谨以玄醴庶羞,致祭于前执政段公之灵曰:呜呼!昊天不吊,竟不兹遗一老。惟公生平四主枢政,三造共和,成逊让之美。奠民国之基,身系天下安危,苍生仰望者盖四十年。故国人于公之薨也,入表震惊,薄海同悼。况当此万方多难之日,更当有大厦梁栋之思,不禁同声悲恸者矣。综公生平,勋业彪炳。光宣之交,首创军制,强国事效。立国防之基本,整尚武之精神,此公有大功于国者一也。辛亥之役,公悯念生灵,促成国体,清室逊位,遂定共和,此公有大功于国者二也。盈廷劝进,更号改朔,公则正色立朝,不忍以私交陷元首于正义,谋国竭忠,爱友竭诚,于是民国将危而复安,法统将新而复续。此公有大功于国家者三也。徐州难作,公则誓师马厂,昭大义于天下,三日之间,克平其难,华夏重光,此公有大功于国家者四也。欧战既起,公独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实行参战,公理战胜之后,我乃能出席巴黎之会,遂使青岛全区、胶济一路,收回主权,德奥俄三国取消租界,国际地位,由此增高,此公有大功于国家者五也。我国关税夙受条约不平等之约束,公于民国十三年邀及友邦,开诚共议,政制自主,由此肇端,此公有大功于国家者六也。至于领事裁判之权,公尤痛心积虑宵旰忧勤,使非内乱挫折,岁月蹉跎,必可早见成功,岂尚待今日当局者忧劳筹划也哉!呜呼!公有救国之大功,而不矜其织,不伐其德,诚既照于百世,节复抗于千秋,国事危坠,微公谁挽。我志澄清,微公谁师?望高山而仰止,荐馨而陈辞。肃英光于千载,永呵护于来兹。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在卜寻坟茔,等待国葬期间,由宋哲元将军代为筹款两千多元,在香山卧佛寺附近,盖了几间房,又将段氏遗榇从卧佛寺迁入此处。
未料,“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日伪当局当然不会承认关于国葬段祺瑞的决定。段氏家族不忍废弃乃父在历史上既得的身后荣誉,于是只好等待胜利后再议。
不期“八·一五”后,由于抗日耗尽元气,政府财政拮据,无力顾此。段氏家族更无力置地发丧。又因听灵柩的卧佛寺被征用,段家无奈将其灵柩移到北平西郊段氏三弟段子猷的坟地南边,就靠在大道旁边挖了个坑,草草将其埋葬了。
直至28年后的1964年,才由章士钊等人出面。将段祺瑞遗榇悄悄葬于京西万安公墓的水字区。章士钊先生还在段氏墓前的汉白玉石墓碑正面题写了铭文:“段公芝泉、母张佩衡之墓男宏业、宏范及诸孙敬立。”
段祺瑞的墓地很小,墓圹也没有护栏,前来墓地的除了他的后人及研究近代历史者、文管机构的人外,知之者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