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周易》:观,不能等同于观看,而是指人的境界与见识
精读《周易》:观,不能等同于观看,而是指人的境界与见识
《周易》中的“观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同于日常意义上的“观看”,这里的“观”更强调人与人之间在眼界、视野、思想境界等方面的差异。从儿童的浅薄之见,到妇人的局限之识,再到君子的高远之见,展现了不同社会地位下人们认知水平的差异。
第二十卦:观卦
“观”,是卦名。
看到“观”字,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观看、观察等意义。有的则解释自下向上看,有仰视之意,以与临卦自上视下相对。而我则不同意将“观”等同观察、观看等意义。经文中所讲的“观”更多是指伴随着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眼界、视野、思想境界、见识程度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差异。“童观”是指与小孩子一般的见识或小人之见。“窥观”即妇人的见识,如妇人之见、妇人之仁等等。“生观”,即君子的见识。
观卦,巽上坤下。坤卦,象冬,藏令,代表阳在下、在里。巽卦,两阳爻在一阴爻之上,代表阳在上。由坤而巽,阳自下而上,登高而观。我们都了解站得越高,看的越远道理。因为所站的位置愈高,视野便开阔,观望的区域也愈大。
同样的道理,所处的社会地位愈高,文化素养也越深,接触的人和事更加丰富多彩,阅历就越丰富,由此所形成的观念、见识也越全面而深刻。所以,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阶层就有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与之对应。一般说来,社会地位由高到低,他们的社会接触面或眼界由偏狭到广泛,由此所形的观念、见识也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呈递进的形式。
在观卦“观”主要不是指观察或观望,而是指人的眼界广狭和识见的浅薄与深刻、片面与全面等方面的区别和差异。
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他的格局
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盥”,用酒洒地迎神。
“荐”,贡献牺牲。
“孚”,代指祭祀时献给神明的祭品。
“颙若”,形容硕大或肥大的样子。
“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用醇酒浇地但不奉献,有牺牲硕大的样子。准备了硕大牺牲,但不准备献上,而是请神明来观。我怀疑这是在描述古人所举行一种“观礼”。准备牺牲是请神明来观看的,并不是给神明享用的。只是不知道古代究竟有没有这样一种礼仪?
【译文】准备了硕大的牺牲但不准备奉上,以美酒浇地迎接神明来观。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童观”,儿童的识见。
初六一阴,即小阴。所以初六是小阴之观。“童观”,儿童的识见。儿童智识未开,蒙昧不明,所以儿童的见识最狭隘、最浅薄。通常,我们形容一个人见识浅薄,就常说他与小孩一般见识,或还不如一个孩子呢。在古代的等级社会中,最低层劳动大众常称“小人”,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小人没有文化,粗鄙不堪,而且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目光短浅,见识浅薄。所以,这里的“童观”也可以理解为小人之观。这就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普通平民的识见。
“小人无咎,君子吝”,小人占问则无灾祸,大人占问则不吉利。这是初六爻的断辞,意思是说初六利于小人的占问,不利于君子的占问。在这里,“小人”是指生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而君子则指贵族。
初六爻小阴,可以象“小人”。所以利于“小人”的占问,不利于“君子”的占问。也就是,“小人”占问则吉利,“大人”占问则不吉利。
【译文】初六,儿童的见识。小人占问则吉,君子占问则不吉利。
童观,儿童的见识
六二,窥观。利女贞。
“窥观”,本义是指由里向外偷偷地看。但这里代指妇人的见识。
古代男尊女卑,所以古代的女性地位非常低下,常常深居闺房之中,不能抛头露面,接触外界事物。出嫁前深居闺房中不接受文化教育,还不能过多接触人和事。出嫁后还要相夫教子,主内而不能主外。所以导致了古代女性见闻少而见识浅陋。人们在鄙薄女性时就常说“头发长见识短”、或“妇人之见”、“妇人之仁”等,这是古代封建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对女性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