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美国英国大学教授头衔比拼

创作时间:
2025-03-14 02:15: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美国英国大学教授头衔比拼

引用
1
来源
1.
https://hssr.ac.cn/new/15038.html

25fall的留学申请大战即将打响,又到了提前联系老师给自己写推荐信的时候了。可面对大佬们五花八门的头衔,你却犯了难——为什么美国的老师都是教授?为什么英国的老师还有叫“读者”Reader的?

准留子们搞不明白这些问题还谈什么斩获梦校offer~~~本期科普帖之英美教授头衔大比拼,AKA科研项目选择篇。

如果要概括北美地区大学教职体系的最大特点,Tenure Track绝对榜上有名。简单来说,进入Tenure track的老师如果能在3到6年的考核期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发表相应的科研成果,那么他的聘期就会自动延长到他退休为止。

对于已经完成Tenure的教授,校方不能因为他的科研产出、教学质量,或者个人言论和行为随意解雇他。换句话说,除非犯法蹲局子了,“甜妞”成功的教授就相当于拥有了堪比公务员/事业编的“铁饭碗”。而在北美的这套终身教职体系下,老师们的头衔一般分为: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副教授(Associate Prof)正教授(Full Prof)

Assistant Professor作为正式教职中最开始的头衔,并非字面上看起来是“正经教授们的助理”,相反这是所有青椒都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因为相当一部分的助理教授们还在Tenure的考核期内,所有通常顶着“小AP”头衔的导师最有搞科研发论文的动力。

助理教授们一旦Tenure成功,那么不出意外的话过几年就有机会荣升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小AP”摇身一变“大AP”。几乎每一位“大AP”都是各自系里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通常已经发表了代表性的成果,头顶各种“帽子”,手握政府、企业的funding,可谓正处在学术研究生涯的巅峰状态。

比较顺利的情况下,副教授之后6-8年就有资格晋升到正教授Full Professor。各大名校的正教授们,虽然仍会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但日常工作的重点会进一步转移到科研上面。他们是各大课题组的大老板,是各个学院的教学科研方案的制定者。

典型的英式教职体系一般分为四档:讲师(Lecturer)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准教授(Reader)正教授(Professor)

如果非要一一对应的话,那么英国大学里面的讲师大约就等于北美大学里的助理教授。讲师们需要承担比较重的授课任务,同时因为年级普遍不算太大,还会经常负责学生们的Workshop或者Tutorial。除此之外,Lecturer们最常担任的角色还有博士生们的二导Co-Suopervisor。

英国大学里面的Senior lecturer高级讲师们大致可以对应北美的副教授,而且实际发挥的作用甚至可能更重要。他们既要拥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水平,还得是合格的管理者。由于英国大学的教授很少参与院系专业的行政事务,因而各学院真正管事儿的副院长Deputy Director、系主任Programme Director经常由高级讲师们担任。

Reader绝对是英国大学里最让萌新困惑的一级教职,因为这个词儿看起来实在和教授老师没啥关系。但实际上,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准教授”,甚至只有牛剑等古典大学才容易见到。准教授们大多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是圈子里已经拥有一席之地的科研中坚、在校外拥有各种让人艳羡的头衔和funding。阻挡他们晋升教授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系里的老教授们,额,还没退休。

虽说大家都叫正教授,但英国Professor的地位明显要比北美同行们高。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大学有意控制教授的数量,部分专业甚至只有一到两名教授,以便最大程度上保障他们在学术科研上的权威地位。

相较于美国,英国大学里的正教授们可算是各自院系里说一不二的“话事人”。

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讲席教授都是教职体系中非常特殊的存在。严格来说他们依旧属于正教授的范畴,但作为一种荣誉称号,它只授予在专业领域内取得非凡成就、享有极高声誉的重要学者(有些讲席还自带指定的funding)。

尤其是英国的部分讲席教授头衔,在同一时期内只能授予一位学者。部分讲席甚至要等到上一位教授去世后才能遴选继任者。这种讲席中最有名的要数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讲席”Lucasian Chair of Mathematics。

自设立以来的三百多年里,从牛顿到巴贝奇,从狄拉克到霍金,卢卡斯讲席上站着的无一不是最杰出的科学家。

关于选择科研项目,很多同学都会带入国内的惯性思维,觉得教授的头衔越高级越好。或者计划申哪国的大学就找哪国教授的项目,最好是同一所大学甚至同一个系的教授才好,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如果可以,大家都希望能有声名卓著的讲席教授甚至美国/英国院士给自己写一封详实可信的荐信,但这种机会显然可遇而不可求。实际上,一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助理教授(讲师),反而很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这不仅是因为年轻的教授们更有动力给学生写一封详实可信的reference,也是因为再杰出的学者都需要从最初级的教职一路攀登,如果你的推荐人是一位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即便他现在还只是一枚小AP,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理想的情况通常是:我参加的科研项目的导师,恰好就是我想要申请的那所大学专业的教授。当招生官看到熟悉的教授背书,那梦校offer还不是十拿九稳?所以再不济,选择科研项目的时候也得要求一个:英配英,美配美吧?

还真不是!

院系专业和项目课题都高度契合的情况当然最好,但如果二者之间出现争议,国家和院校通常需要服从于项目课题的匹配度。因为本质上,招生官评价的是学生的经历是否能使他更加适合这个专业的学习和发展,熟悉的院校和教授可以更好增强这种经历的可信度。但如果科研经历本身不那么匹配的话,后面的增强可信度也就无从谈起了。

归根结底,科研项目和导师的选择,适合、匹配才是永远不变的准则。一味地追求推荐人头衔的高大上从来都不是最佳选择。

都是Top名校的教授,谁还比谁差了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