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司法局马家滩司法所:“导、防、解”三字诀助力农民工维权
灵武市司法局马家滩司法所:“导、防、解”三字诀助力农民工维权
为充分发挥新时代司法所职能作用,提升司法所服务水平和能力,全面推进我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宁夏法治对各地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培育的品牌司法所进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马家滩镇地处灵武市东南丘陵山区、毛乌素沙漠边缘,镇区距离灵武市市区80公里,总面积591.8平方公里,下辖四个行政村,现有农业人口4121人,境内分布有红柳煤矿、方家庄电厂、晨宏科技、宁东光伏等大中小型企业30多家,外来务工人员约2.3万余人。由于辖区企业较多,导致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集体讨薪、群体上访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每年围绕农民工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达30多起。灵武市司法局马家滩司法所落实打造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枫桥经验”升级版各项部署要求,创新探索树导向、促防范、依法解的“导、防、解”工作法,有效化解农民工欠薪、人身损害、职业病等纠纷,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树导向 畅通主渠道
坚持建体系、明规范、强队伍,增强农民工对各级调解委员会的认同感,树立“农民工纠纷化解找司法所”的社会导向。
加强队伍建设,调解力量到位。加强镇、村规模以上企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建成枣泉煤矿、红柳煤矿、麦垛山煤矿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化解农民工劳动争议的工作合力,共同参与调解调处农民工纠纷。选聘24名“人熟、地熟、业务熟”并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同时吸纳村委委员、老党员、退休干部、女性力量加入队伍,发挥自身优势排查矛盾纠纷,及时发现苗头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防患于未然。
营造普法氛围,法治宣传到位。通过咨询答疑、一线宣讲、释法明理等方式,及时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辖区煤电企业、再生资源工业园、养殖园区等农民工聚集地,引导农民工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打造服务平台,服务群众到位。着力打造“一站式”调解平台,在司法所内设立群众来访接待室、公共法律服务站、调解室等多个独立功能室,形成线索互通、信息互联、联动联调的工作模式,实现多个窗口服务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促防范 助力控源头
坚持以调促防、源头治理,通过前端、中端、末端全链条参与,筑牢农民工纠纷“防火墙”。
主动介入预防。对于重大涉农民工纠纷,采取“一线工作法”,即按照“警调融合、协同联动、信息共享、两所共调”的机制要求,由调解员与辖区民警组成矛盾纠纷调解专班,及时稳定双方情绪、缓解对立局面,引导进入调解渠道。2024年年初,某光伏企业外包单位雇佣20多名外地农民工从事安装工作,双方仅达成口头协议,工程结束后,包工头以各种理由推迟工资发放,导致离乡务工人员情绪激动。在司法所与派出所的联合调处下,最终确保了农民工工资全额发放到位。
助力监管预防。定期召开农民工纠纷分析会,提出管理建议并协助依法处置企业行为不规范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民工纠纷。2024年某劳务公司从四川大凉山招用30名彝族劳务人员到马家滩镇某光伏企业从事安装工作,因劳动合同和工期停顿等原因,导致工人近两个月不能进入工地干活而发生矛盾纠纷。司法所了解情况后,组织劳务公司、光伏企业、工人代表召开协调会议3次,最终劳务公司承担了劳务人员部分费用,工人限期离开了某光伏企业,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依法解 彰显公信力
坚持依法依规按政策调处,实行准司法程序,做到受理、调查、评估、定责、协议等环节公开透明,彰显公平公正。创新一查二问三研判的工作方法,即:全面查找事故发生情况,分别询问双方意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研判,还原事实真相、找准矛盾焦点、找准化解突破口,坚持居中调解,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客观公正确认企业是否应予赔偿,商定合理赔偿额度,有效维护了企业和农民工双方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调解涉农民工各类纠纷11件,成功率100%,未发生因矛盾纠纷化解不力引发的重点“民转刑”案件。家住甘肃成县的农民工陈某军到某煤矿外包公司从事井下作业工作,在工作期间导致左股骨下段开放骨折,双方对赔偿金额诉求不一致,陈某军及其父亲通过在工作单位吃住的方式向企业索要赔偿款。灵武市司法局马家滩司法所充分考虑农民工所处的难处,快速制定调解方案,采取“背靠背”的方法,及时促成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由某煤矿外包单位向陈某军补偿15.5万元,达到案结事了。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