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土地再也种不出作物...过量的化肥正在杀死土壤 下一步我们如何「救土」?
当土地再也种不出作物...过量的化肥正在杀死土壤 下一步我们如何「救土」?
台湾因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虽然政府已设定2040年农业永续目标,但目前化肥施用量仍高于邻国。专家指出,未来需通过法律规范、企业投资和民众支持有机农业等方式,共同改善土壤健康,确保可持续农业发展。
「当年工业革命,有没人想到现在要花那么多钱救大气?同理,化学肥料大量用,是不是也有一天要救土?」谈到台湾因过度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地力(指土壤的肥沃程度及生产能力)年年下降的现状,中兴大学土壤环境科学系教授杨秋忠语重心长地说。农业部于2022年立下2040农业永续净零目标,其中「减少化学肥料使用」、「增进土壤碳汇」与「增加土壤有机质」等护土行动,皆包含在行动主轴细项当中。然而,根据财团法人农业科技研究院的研究,台湾的化肥施用虽然有减少趋势,但若以最常见的氮肥来看,台湾2020年每公顷氮肥施用量为180.55公斤,相较于韩国的131.53公斤、日本的84.49公斤,仍远高于邻国,同时磷肥、钾肥施用量也是三国中最高。化肥过量造成土壤受损早就不是新闻,世界各国有已着手补救。而当视角回到台湾,「救土」虽然也已开始进行,但相较于国际来说,仍不够快。「全世界现在的极端气候,是因为空气污染造成的;那我们现在要问——未来什么时候会轮到土壤?」杨秋忠说。
化学肥料的背後原理 是餵飽土壤 還是毒害土壤?
要了解不当使用化肥如何伤害土壤,就必须先拆解化肥背后的原理。农作物要长得好,除了一般人熟知的阳光、空气与水,承载作物的土壤及其中的化学元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化学肥料中含有氮、磷、钾等植物生长的必要养分,透过适度施用化肥,可以快速补充土壤中缺少的元素。然而,如果化肥被过量的施用,多余的养分便会刺激土壤中的微生物,开始大量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有机质具有多种功能,不仅能够保水、维持土壤结构及储存养分,更是储碳、增进土壤碳汇的要角之一。而作为决定土地「地力」的关键,有机质一旦被大量分解、含量过低,土壤便会开始硬化结块、丧失保肥力,同时也会破坏「土壤碳库」。「土壤生病也意味着作物生病」,农作长期生存在不健康环境,最后就会导致食物品质降低的结果。「如果他看到农作长得比人家小,就会拿更多化肥去洒,但这也是一种恶性循环。」杨秋忠提到,常会有老农夫问他,为什么化肥越施越没用?是化肥做工不好吗?他就以胃肠问题来和农民们比喻说明,「就像你胃肠不好,吃的东⻄就没办法好好吸收,土壤已经条件不好了,又一直施肥料,当然会效果不明显,土壤消化不了,植物也吸收不起。」
化肥成瘾的背後真相 台湾农地肥害的历史轨迹
除了化肥伤害土壤,台湾农地还有哪些受损的原因?杨秋忠说明,其实农地会受损,主要可分为两个主要原因:台湾岛本身的「气候因子」,以及过量施肥的「人为因子」。以气候因子来看,台湾多雨的特点使养分与表土容易被冲刷流失,高溫也会使有机质被加速分解,然而,于气候方面,人类无法进行太多干预,过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的「人为因子」才是影响关键。摊开台湾的化肥使用历史,1970年代因人口飞涨,政府开始大力宣传肥效快速的化学肥料及农药妙用,再加上2008年国际化肥原料价格大涨、发生「抢肥危机」,政府便核定了「肥料价格调整及稳定供需因应方案」,开始补助化肥涨幅价差。自2008年至2017年,政府已补助超过250亿元、700万吨的化学肥料。2017年后,农委會才开始推动补助转型,停止补贴化肥,并将经费转移至友善环境资材补助。然而,虽然有机质肥料获得了政府的补助及宣传,根据财团法人农业科技研究院《肥料产业政策与竞争法規範之研究》,2022年我国肥料总施用量约为81.87万吨,其中化学肥料施用量为77.74万吨,有机质肥料却仍只有4.14万吨,如此的差距,也昭示了化肥减量仍有一段路要走。而观念方面,长达近十年的化肥补助,也让农民养成了「化肥万灵丹」的错误想法,一时间难以改变,「年轻的农民会去查书就还好,年纪比较大的,光靠上课、推广其实很难改变,有些农人到現在还是抱有化肥『越多越好』的想法。」杨秋忠无奈地说。
化学肥料、有机质肥料、微生物肥料该用哪一种?「适合」与「适量」是使用窍门
虽然不当使用化肥会对土壤造成危害,但杨秋忠表示,这也不代表农民就应该「停止」使用化肥,「农民应依据作物及生长期对肥料『功能的需求』,来决定使用化肥的种类。」事实上,除了化学肥料之外,还有「有机质肥料」及「微生物肥料」两种肥料存在,且三者都有不同的适合使用时机。「有机质肥料」如其名,内含有机质,可增进土壤地力、使土壤回复鬆软。但相对化肥,它的效用较缓和,不如化肥见效快,且体积大、生产堆肥耗时耗工的特點,也使它的施用成本较高;而「微生物肥料」则内含多种可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可帮助植物固氮及吸收营养,但同时,微生物肥料也有易受环境影响功效的缺點,需配合化肥及有机质肥料施用,才能发挥最大效果。针对三种肥料,杨秋忠说明,其实只要不过度使用,都不會对土壤造成傷害,甚至如果配合得宜,還能發揮更強的功效。例如农⺠耕作前,为了养好土壤,适合以有机质肥料当作「基肥」,为作物提供初期养分;而当作物进入生长期,便可开始使用化学肥料作为「追肥」,在不同状况即时调整土壤中的元素。最后,适用性广的微生物肥料,则可在任何耕作期都作为辅助来施用。
政府、企业、民众皆可救土 「踏出第一步」才是行动关键
其实,除了从农民角度出发,改变化肥的使用习惯外,社会的三个层面:政府、企业、民众,也都各有方法,可以直接或间接支持台湾的农地土壤改善行动。以政府面来说,虽然政府持续请农业改良场人员到各地推广「合理化施肥」概念,鼓励农民依据农作、土壤条件的不同,作为肥料施用量及施用方法的依据,但这些不具约束力的课程,面对严重的土壤危机,其实效果十分有限,「政府订定法律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由上而下、有法源依据,这样才有办法。」杨秋忠说。杨秋忠提到,日本于1984年就提出了首部以「维持农田地力、确保农业永续经营」为目标的法律《地力增进法》,从土壤调查、制定地力增进对策,到土壤改良资材的管理,都是由上而下系统性的规范,而台湾在土壤品质管理上,却只单单依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来管理,不仅未将土壤与水划分开来,在规范上也不如《地力增进法》明确,政府应正视危机,并向邻国学习。而从企业、民众面来看,杨秋忠建议企业可运用自身的资金影响力,参与有机质肥料、微生物肥料的制造,或者投资土壤碳汇相关的农业工程;而民众则可多购买有机农业的农产品,支持「尽量少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种植方式,让农民对采取有机农法、减少化肥使用上更有信心。「土壤」作为支撐起萬物的基石,值得更多的关注。「很多事情已經有了技術,可是無論我們科學家寫多少東西、發表多少、呼籲了多少,不採用也是沒辦法。」楊秋忠說。農地健康對國家的影響深遠,雖然台灣土壤受損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但國際間能借鑑、參考的方案其實也不少。正如楊秋忠所說,「救土」或「不救土」,很多時候,或許也不是缺少方法學,只是「做」與「不做」的一念之差而已。
资料来源:
- 联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