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維基百科」:《永樂大典》|星島教室
明代「維基百科」:《永樂大典》|星島教室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帝朱棣(公元1360—1424年)下令编纂的一部前所未有的百科全书,堪称中国古代文化与知识的结晶。这部巨著不仅是当时知识的巅峰之作,还体现了明代皇室对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虽然原书早已随时间散佚,但现存部分抄本仍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线索,并成为后世无法忽视的文化瑰宝。
《永乐大典》编纂缘起
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的原因不仅是为保存知识,还包含着深刻的政治与文化意图。
在政治层面,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取得皇位,这过程使其政权合法性受到质疑。为了巩固统治,他迫切需要一项文化工程来彰显皇权的正统性,以及对文人的重视,从而提升民望与士人的支持度。《永乐大典》成为他巩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展示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弘扬,吸引更多士人加入朝廷。
在文化层面,《永乐大典》的编纂反映了永乐帝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元末社会动荡使许多文献散佚,朱棣命人汇集当时所有能够找到的文献,并通过这部巨著将知识加以保存与系统化整理,以避免文化的进一步流失。
全书有多大?
《永乐大典》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全书共有22877卷,加上60卷目录,总字数达到约3.7亿字。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古代典籍。例如,流行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的字数约为90万字,而《永乐大典》的字数是其400多倍。即使每天阅读5000字,读完全书都需要近五年半。
更惊人的是,《永乐大典》的庞大规模并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宏伟,而是基于明代对知识整合的迫切需求。元末明初,大量前代文献涌现却缺乏有效系统化,而《永乐大典》的编纂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这些文献系统整合保存。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医学、农业、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真正体现了知识的集成。如此庞大的书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编纂与抄写。据史料记载,整个过程动用了超过3000名书吏,历时多年才完成。每一册都使用特制的黄纸书写,并配以华丽的装帧,充分显示其珍贵地位。
收录什么内容?
《永乐大典》的内容,涵盖了当时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知识与文献。
首先,它系统性地保存了“经、史、子、集”中的大量失传古籍内容。例如,唐代的《隋书》与宋代的地方志等原书已散佚,但在《永乐大典》中可以找到其部分摘录,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永乐大典》的包容性亦体现在对民间知识与实用技术的收录上。例如,书中记录了大量农书、医疗方子、谚语与戏曲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具学术价值,还对日常生活提供了实际指导。从儒家经典到戏曲、谚语,从医疗方子到农业技术,无所不包。这种“雅俗共存”的内容编排既满足了学术需求,也服务于当时普通百姓的实际情况。
更重要的是,《永乐大典》中的知识是按韵目编排,便于查阅。这种分类方式在古代百科全书中属于创新之举,使读者无论是寻找经典知识还是日常应用,都能快速定位所需内容。
散佚与残存
尽管《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之作,但它的命运却充满坎坷。
原书完成后,《永乐大典》正本与副本仅存于皇宫内部,并未广泛刊行。明代中期,正本的下落成谜,普遍认为可能毁于宫廷内乱或火灾。为了保存内容,当时制作了一套完整的抄本作为备份,但这些抄本也未能逃过历史的劫难。
清代时,抄本已残缺不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大量抄本被劫掠或烧毁,进一步导致内容散佚。目前,全球仅存约400卷抄本,主要散布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英国图书馆等地。这些残存部分虽然只是整部书的冰山一角,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仍具有重要价值。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知识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展示了明代皇室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也体现了永乐帝对知识保存与创新的尊重。它的编纂规模与内容丰富程度至今让人惊叹,但其命运多舛也提醒我们,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任重道远。作为“明代的维基百科”,《永乐大典》在知识整合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其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文化保护启示。
《永乐大典》独特分类系统
韵目编排
《永乐大典》采用了独特的韵目编排系统,这种分类方法根据汉字的声韵特点进行排列,类似于现代的索引系统。韵目编排使查找特定条目变得更加高效,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参考,都能快速定位所需内容。
这一创新编排方式在当时的百科全书中尚属首次,极大地提升了《永乐大典》的实用性和可访问性。通过韵目编排,编纂者成功将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有序整理,为后世的图书分类与编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历史思与行
- 《永乐大典》的编纂为何能够强化永乐帝的政治合法性?
- 明代政府在知识整理与保存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用意是什么?
- 从《永乐大典》不幸流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样的文化保护与珍藏教训?
本文由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中國歷史科老師陳梓俊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