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不必迷信天赋
音乐学习不必迷信天赋
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学习力等方面都有着具体而持续的帮助。然而,在音乐学习中,很多人往往过分强调天赋的作用,而忽视了后天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将从音乐天赋的识别、后天培养的关键以及音乐学习的正确方式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
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多
梦想旋律音乐艺术教育创始人周彦老师,在长达 20 多年的音乐教育中,却发现了一些在音乐学习里特别容易被大家忽略了甚至误解的关键。
我们常常会把艺术和天赋强关联,认为真正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占比并不高。周老师认为,这认知里有个误区:如果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希望孩子能成为像郎朗一样的天才演奏家的话,这样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这样的培养路径也不可复制,当然是极少数;实际上我们只是希望孩子通过音乐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有能力去感受幸福,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的人而已,从这个目标来看,具备音乐天赋的孩子其实并不少。
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识别出孩子的音乐天赋,周老师提供了很实用的判别标准。
好的耳朵
好耳朵意味着孩子可以敏锐地听出音乐里的细微差别,包括音高和节奏,以及对旋律的感知。手指机能和协调性好
协调能力好的孩子更容易驾驭复杂的演奏技巧,这是乐器学习的核心。好的表达力
这需要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的孩子可以把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转化为音乐作品表现出来。有音乐记忆力
这样的孩子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复杂的乐谱,且能准确地传达。
随着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以及我们认知的开拓,当前有音乐天赋的孩子的比例已经越来越高了。比如很多妈妈在怀孕期间就会听音乐,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潜能培养手段。
所以现在真正有音乐天赋的孩子至少占了 25%,周老师还观察到,他们并不一定出生在音乐世家或是父母本身从事音乐教育。
后天培养比天赋更重要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自己不懂音乐,也不妨碍我们去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只要掌握方法即可。
可以仔细观察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反应
有些孩子很小就喜欢听音乐,尤其听到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时,会随着节奏有一些肢体的律动,这意味着孩子对音乐的敏锐度比较高。可以主动测试一下孩子的音乐能力
比如让孩子简单地模仿一些旋律或音高,或是让他去玩一些小电钢或能发出不同音高的小玩具。如果孩子对这些感兴趣甚至可以玩得很兴奋的话,多半是因为他具备能轻松够到的能力。可以观察孩子的学习过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进步比较快,就说明他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比较强,且音乐感知也相对敏锐。可以让孩子多接触与音乐相关的活动
比如带孩子去听音乐会,或是参加一些音乐沙龙,有些孩子遇到这些活动时会主动驻足甚至想加入,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孩子的音乐天赋值得我们好好发展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周老师发现,哪怕是没有以上天赋的孩子,也能通过后天的系统训练发展出同样的能力。
中国音乐学院的孙红教授,专门做儿童视唱练耳的教学研究。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在 4 岁学习视唱练耳,每天只需练 5 分钟,就可以达到一个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每天练 1 个小时的效果。
所以只要我们能抓住孩子的音乐敏感期来进行系统训练,不管孩子有没有上文提到的音乐天赋,只要孩子本身对音乐是感兴趣的,那些能力都可以培养出来。即使是唱歌跑调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视唱练耳来解决。
这个黄金期通常在 3 - 5 岁,有的可以延续到 7 岁。
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发育比较迅速,对外界的刺激和接受能力比较强,特别是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会更高,这时的孩子更容易接受不同的音乐形式,包括模仿节奏、旋律和音高等。同时,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发展,而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语言,所以他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音乐当中的语言元素。
音乐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音乐学习并不局限于乐器的学习,当然我们给孩子选定方向时,优先考虑的还是要匹配孩子的兴趣。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测评来看看孩子在哪个方向会发展得更好。
如果孩子本身嗓音条件比较好,且音准不错,就适合学声乐;如果孩子本身的小肌肉运动比较发达,且协调力好,就比较适合学乐器。不管是从哪种方式开始,都一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内在听觉,发展综合的音乐能力。
我们可以如何支持孩子在音乐敏感期的发展,周老师有「八字真言」:给予,提供,鼓励,支持。
给予孩子好的乐器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想要等孩子学到一定程度才给他买乐器。但周老师认为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好的乐器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声音,尤其在孩子的声音敏感期。孩子在弹奏时,如果没有美的感受,兴趣很容易就没了,而且这时候接触到的声音对练耳也至关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音乐环境
我们可以在家里播一些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或歌剧,多利用网络资源,不局限于任何音乐形式,让孩子接触越多元的音乐越好,创造一个多元化的音乐氛围。多鼓励孩子面向公众唱歌跳舞
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在音乐学习中非常重要,通过观众的反应甚至互动,让孩子产生更深刻的感受,是很有效的方式。如果还可以与其他同样在学习音乐的孩子有交流,将会带给孩子更多陪伴和鼓励。支持孩子去参加一些有营养的音乐活动
带孩子去观看一些体验式的音乐演出,多看一些好的乐团演奏的管弦乐作品,高质量的音乐剧。通过这些输入,让孩子尽情打开自己的耳朵和视角,给他将来的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
不管将来是否要走艺术发展的职业方向,音乐学习都是孩子培养底层能力的助燃剂。只要我们能放下功利心,让孩子真正享受音乐的美好,音乐自然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兴趣和陪伴,而不是需要刻意坚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