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就写出“问世间情为何物”,也是变词为曲的第一人
他16岁就写出“问世间情为何物”,也是变词为曲的第一人
元好问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被誉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16岁时就写出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千古名句。同时,他的《骤雨打新荷》也被认为是变词为曲的开山之作。
中国诗歌的艺术殿堂有唐诗、宋词,也少不了元曲。元曲是有元一代的“流行歌曲”,是元人在那么一个严酷时代中本能的自娱,它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足以与诗词争妍斗巧。
元曲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散曲为诗歌,杂剧为戏曲。
被后人视为散曲开山之祖的,也就是16岁写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千古名句的元好问。元好问生于金国官宦之家,少年博通经史,青年沉浮仕途,中年遭遇亡国之祸,入元不仕,筑野史亭自修《金史》,诗文为中原一代宗师。
他的《骤雨打新荷》这首散曲则被称为变词为曲的开山之作。该散曲原名《小圣乐》,问世以后,“名姬多歌之”。因为里面”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太好听了,人们多称之为《骤雨打新荷》。
〔双调〕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榭①,偏趁凉多②。海榴初绽③,朵朵蹙红罗。老燕携雏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④,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
释
① 水榭:临水平台上的亭屋。
② 趁:追随。
③ 海榴:石榴。唐李德裕《平泉花木记》:“凡花木以海为名者,悉从海外来。”石榴为汉代自西域移植而来。
④ 穷通:困厄与发达。
语
译
茂密的树叶结成一片浓荫,覆盖着池塘边的台榭水亭,这一带的凉意特别集凝。石榴绽开花苞未久,一朵朵就像蹙皱的红锦。老燕带着乳燕呢喃作语,同柳树上知了的鸣声此起彼应。一阵骤雨突然飘过,雨点像迸撒的珍珠,在新绿的荷叶上翻滚。
人生百年能有几多光阴?啊,决不能轻易辜负良辰美景。命运的好坏生来注定,何必再要去苦苦操劳用心!我邀来朋友和客人一同玩赏,对着杯里的美酒细细地品饮,轻轻地歌吟。不妨喝得大醉醺醺,任那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像梭子般地来往不停。
赏
析
《唐诗三百首》中,只有两首是专抒夏日好处的,一首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首是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不约而同,都突出了“凉”的美感。夏日景物的色彩要比春天浓烈和热闹得多,文人却偏偏不敢去全身心地迎接,先要为自己留一块虚静的凉荫。也许这是因为在夏季的炎熇中,澄怀涤烦是娱目游心的首要前提,有“闲情”才有“别致”。
本篇前半绘写夏日园亭的自然景色,首先也是强调“凉多”。这是从池塘水阁遍布的一片“绿叶阴浓”来呈现的,屏绝了骄阳和暑气,构筑了理想的适于憩息的清凉世界。作者写的是“阴浓”,却不忘点明“绿叶”。因为随后两句便叙出了“朵朵蹙红罗”的石榴花,红绿相映,绘出了园亭夏景的浓烈色彩。这五句的基调是静谧的,于是作者又搜索到了园中的声:“老燕携雏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燕子呢喃,蝉鸣高柳,表现了万物的安适自得,这不仅没有破坏宁和的氛围,反而更增添了夏景的恬美。在“偏趁凉多”的澄怀意境中,去进一步发现和领略夏令的美感,这是诗人高出一筹之处。
最值得称妙的是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在写景的结尾添出一场“骤雨”。雨点“似琼珠乱撒”,跳跃奔放,“打遍新荷”,历历如闻,这一切都表现出诗人对它的欣赏。这一场骤雨的洗礼推出了一番全新的景象,不同于叠床架屋的泛泛之笔,但它的别开生面,却使前时的种种美感锦上添花。“凉多”是不用说了,从“选色”的方面看,它增出了“新荷”,且使前时的池亭水阁、绿树红花在“雨过”后更为明洁、泽润;从“征声”的一面说,燕语蝉鸣可能有一时的沉默,而“骤雨打新荷”的琤琮声却不啻是一支更为动听的乐曲,且仍有愈喧愈静、以闹助恬之妙。作者以之作为“良辰美景”的充分体现,并随之接出“休放虚过”的感慨,我们是能深会其心的。
曲的下片转入抒写感慨的内容,一是人生苦短,二是穷通有命,于是得出了及时行乐的结论。这种感想本属于老生常谈,但我们并不觉陈腐可厌,正是因为它得自即景抒情,而前时的写景已作了成功的铺垫。
一来是上片的景语中确实充分集中了夏日的“良辰美景”,值得不计代价地去“玩赏”、“酩酊”;二来是诗人在叙景中洋溢着一派隐逸脱俗的天趣,“何用苦张罗”,便带有蔑视奔竞、看破红尘的高士风味;三来是“骤雨打新荷”这一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两轮日月,来往如梭”的人世社会的变化同有可味之处,顺适自然,委运任化,也就有了逻辑上的联系。
“人生如梦”四字算得耳熟能详了,但我们读了苏东坡“大江东去”的《念奴娇》,照样觉得震铄耳目。可见一首成功的文学作品,于自身的艺术美感之外,还往往能激起读者对人生常理的深思与共鸣。
这是作者在《小圣乐》曲调基础上的自度曲,问世后流播人口,“名姬多歌之”。笔记载赵孟日后在歌筵上听歌女献唱此曲,感慨作诗,有“主人自有沧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词”之句(见《南村辍耕录》)。可见此曲对散曲的初创及扩大影响,起了不小的作用。早期文人的自度散曲本质是词,亦以词法为之;不同于晚期宋词的是它配上了北曲的宫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宋赵彦肃以句字配协律吕,遂有曲谱。至元代,如《骤雨打新荷》之类,则愈出愈新”,便指出了这一特点。言下也有视此曲为散曲开山之祖的含意。
今日荐读
《元曲三百首全解》(第二版)
史良昭 解
杜怡顺 责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选入了八十五名元代作家及无名氏的散曲三百首,基本展示了元散曲整体全局的大致风貌与发展脉络。在翻译、注解原文的基础上,本书的任务更在于提供鉴赏的途径,从而带来审美的连锁作用。运用注释与语译将元曲移至读者的时代,而用曲味、作曲手法的赏析将读者带到元曲的时代,正是本书努力尝试的目标。
作者简介
史良昭,字穆俦,1947年生,江苏武进人。二级编审。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79级硕士研究生毕业。服务上海古籍出版社垂四十年,任编审室主任、总编顾问,著有《浪迹东坡路》《百世一断——历史的第二种读法》《枰声局影:中国博弈文化》《神功奇行:中国特异功能文化》等。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