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时序测量:使用安捷伦示波器进行专业测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电源时序测量:使用安捷伦示波器进行专业测量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qq_38829542/article/details/141862904
电源时序测量是评估电源性能的关键技术手段,能够表征电源的启动、关闭、负载瞬态响应和纹波等关键参数。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安捷伦示波器进行电源时序测量,包括测量工具、应用、技术要点和具体测试过程。
时序测量工具
安捷伦示波器配备了多种时序测量工具,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测量需求:
- 测量光标:用于手动测量时间间隔和幅度。
- 自动测量:自动测量特定时间间隔,例如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和脉冲宽度。
- 时序测量分析(TMA):一种高级工具,用于自动执行复杂时序测量,例如启动时间、关闭时间和负载瞬态响应。
电源时序测量应用
电源时序测量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电源启动和关闭时序:测量电源从输入电压施加到输出电压稳定的时间,以及从输出电压稳定到输入电压移除的时间。
- 负载瞬态响应:测量电源在负载瞬态条件下输出电压的响应,包括过冲、欠冲和稳定时间。
- 纹波测量:测量电源输出电压中的纹波幅度和频率。
- 电源效率测量:通过测量输入和输出功率,计算电源的效率。
测量技术
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 触发:使用电源输入电压或输出电压作为触发源,以确保测量与电源事件同步。
- 探头选择:选择具有适当带宽和输入阻抗的探头,以准确测量电源信号。
- 测量设置:正确设置测量参数,例如测量范围、采样率和垂直灵敏度。
- 数据分析:使用测量工具和TMA功能分析测量数据,并生成报告。
测试过程
以测量开机上电时序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连接相关仪器和被测设备。例如,示波器可以通过探头连接到电源线,以监测电压上升和稳定的过程。逻辑分析仪则可以连接到电路板的相关接口,以捕捉信号的时序变化。
在具体的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范围和采样速率,以确保可以准确捕捉到上电过程中的信号波形和变化。
通过分析测量数据,可以判断电源启动的时间、信号的稳定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时序错误或信号干扰等。
设备配置
- 设备:安捷伦DSOX3034T示波器
- 被测设备:5V开关电源
- 测量设置:
- 输入电压触发
- 采样率:10 GS/s
- 垂直灵敏度:500 mV/div
- 启动时间:100 ms
- 输出电压稳定时间:50 ms
理想的上下电时序
理想的电源时序设计对于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上电时序:要求DSP内核电源要先上电,稳定后接着上DSP外围电源,确保IO引脚不会产生不稳定的未知状态。然后接着再上数字/模拟外围电源,最后上执行电路电源,如驱动电源或继电器电源。上电逻辑由DSP内核到外围一层层依次上电,保证每个电路控制逻辑输出正确的控制信号。DSP复位信号在电源上电过程保持低电平,在所有电源上完电之后变成高电平。程序开始执行,进行程序初始化动作,最后程序进入正常的运行逻辑。
下电时序:要求程序先执行停机动作,然后等待电源依次下电。电源下电时序与上电时序相反,由外围电路向DSP内核一层层依次下电。即执行电路电源先下电,然后数字/模拟外围电源接着下电,然后DSP外围电源再下电,最后DSP内核电源再下电。保证下电过程控制逻辑依旧能够输出正确的控制信号。
热门推荐
孩子流感 要这样吃奥司他韦
明代宫廷养生秘方保元汤:增强免疫、改善心血管有据可循
群主必备:高效社群运营指南
奥司他韦与玛巴洛沙韦:甲流高发期用药全解析
焦亚硫酸钾:食品保鲜的秘密武器
焦亚硫酸钾: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指南
焦亚硫酸钾:水果保鲜的秘密武器
家庭观赏鱼养殖知多少:1厘米体长的鱼需要有1升水体与之相匹配
可爱又好养的小乌龟,竟携带致病菌?
乌龟在多少度才会进食?揭秘温度对乌龟食欲的影响
哪种材质的帐篷最耐用?
焦亚硫酸钾: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边界
焦亚硫酸钾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焦亚硫酸钾:食品工业的隐形守护神还是潜在风险?
焦亚硫酸钾:隐藏在零食里的健康杀手?
焦亚硫酸钾:环保界的“清道夫”
揭秘AI换脸技术:从原理到应用,再到风险与未来
AI换脸技术:影视制作的新宠儿
抖音严打AI换脸违规,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
从鸣人到三代火影:火影中最经典的极限翻盘时刻
从影分身到异空间:火影忍者中的五大组合忍术
亚洲最大货运机场将开航,多家航司布局花湖机场航线
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交出两周年答卷:70万吨货邮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四
库尔勒至昆明首开直飞航线,三地旅游经贸往来添新通道
方圆脸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型
科学证实:这四类蔬果最能增强免疫力
镁和硫胺素双管齐下,助力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医生提醒:服用护肝片后尿黄,这样处理最安全
双十一人群营销:如何精准捕获剁手党?
群体心理学揭秘:为何我们总被“羊群效应”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