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凌晨的上海虹桥火车站出发,穿越人潮奔着家的方向
从凌晨的上海虹桥火车站出发,穿越人潮奔着家的方向
2025年春运期间,上海虹桥火车站迎来客流高峰。1月25日,车站发送旅客达42.42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从程序员到工厂工人,从情侣到返乡探亲者,不同身份的人们在这里汇聚,共同演绎着春运的故事。
回湖北黄石的一家三口,1月25日凌晨2点的G4826次列车出发先到武汉。
"90后"的归家心切
"90后"小伙子张先生就是当天的"四十二万分之一"。25日0时20分许,虹桥火车站候车大厅,他坐在地板上,绿色的行李箱立在旁边,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屏幕。微信群里有父母和妹妹,24日白天,他的妈妈还在群里发了几张照片,拍的是捣成糊状的南瓜和蒸好的馒头,同时还配发了一行字,说南瓜馒头蒸好了,就等他回家吃,跟着附了一个憨笑表情。
张先生是山东青岛人,候补买到这趟D4544次列车,开车时间是25日凌晨3时46分,早晨8时30分到青岛西站。他在上海工作了四五年,通常春节、国庆假期才有空回家,上次回家是2024年10月。
"很想家,最想吃我妈做的饭。"张先生说,妈妈知道他爱吃南瓜馒头才做的。"小时候我妈不太会蒸馒头,还经常被我和我妹笑话,现在她馒头做得越来越好吃了。"说完他笑了笑,拧开矿泉水喝了几口,又低头看手机。
"00后"的春运初体验
1月25日,铁路上海站迎来春运客流最高峰,发送旅客78.66万人次,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其中,上海虹桥站发送旅客42.42万人次,刷新单日客发量新纪录。此前,从1月20日起,包括虹桥站在内,铁路上海站四大火车站全部进入通宵运营模式,候车室24小时开放。
这是"00后"男生小张和女生小徐工作的第一年,他们第一次在年关体验春运,一切都是崭新的。
"现在的心情,就是非常开心。"小徐性格开朗,2024年7月她和男朋友小张大学毕业,前往苏州工作。他们是江西人,高中同学,大学相恋。小徐说话时,小张会腼腆笑笑,两人很亲密。
初次踏上社会,小徐显得很兴奋,她觉得很幸运。"第一次到苏州时,虽然人生地不熟,但遇到了一群非常友善的室友,她们也是我同事,我遇到任何工作上的困难,她们都会指导我解决。"
上海和苏州很近,他们经常来上海,这次从上海出发回家。1月24日下午,这对情侣一下班就从苏州来到上海虹桥站,看到春运的人潮,两人惊呆了。他们乘坐25日凌晨2时50分的G4589次列车,清晨6时55分到达江西鄱阳站。
"没有很强烈的情绪"
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感叹,"上海虹桥可能有一亿人……"这个说法固然夸张,但这两天的虹桥火车站的确人潮汹涌。
1月25日凌晨时分,虹桥火车站灯火通明,数万名旅客同时分布在候车大厅的角角落落。候车位座无虚席,快餐店塞满了旅客,充电吧台上也挤着年轻人。有人自带了折叠座椅、充气气垫,更多旅客坐在自己的行李箱上,或席地而坐。在17至20检票口打扫卫生的张阿姨,一天要整理出20多大袋垃圾。
1992年出生的艾先生是江西抚州人,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是一名程序员。他毕业后在大连工作6年,2021年调动到上海。在虹桥站,他没有选择坐在哪里,而是站在二楼俯瞰候车大厅的客流。"很震撼,这个情景只有大城市的春运才能看到。"他用手机拍了几段画面。
在他眼里,抚州是三线城市,大学去到大连后,发现这座二线城市很繁华。当他再从大连再来到上海,体会更进一步,这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他说起其间细微的体会,"见到的事物、接触的人群,都不一样。"
艾先生从事程序研发,他说在大连接触的都是技术人员,来到上海后,研发人员除了要对接程序员,还要接洽大量商务人员。"可以这么说,我在大连知道了我要干什么,到了上海,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干。"
现在,艾先生在上海普陀区一家企业开发SAAS系统,这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服务的系统,他们的客户主要是文旅企业。回顾过去这一年,艾先生能感受到整个行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很不容易。"虽然未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自己还是要更努力,争取更多机会。"
25日凌晨2时30分,艾先生乘坐的列车从上海虹桥出发前往南昌,他再从南昌转车回抚州。"在外工作快10年了,现在回家没有很强烈的情绪,就是平静的心情,回家主要是陪陪父母,看望爷爷奶奶。"回家后,他最想吃米粉,抚州泡粉是他的挚爱。
"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
这个春节,包先生或许比往年更紧张一点。他女友的腿意外骨折了,行动不便,需要他更仔细地照顾,春节期间,他还要去到女友家敲定结婚事宜。
1月25日0时许,包先生用轮椅推着女友走在候车大厅。他告诉记者,前阵子女友不小心摔跤骨折。原本他很担心春运出行,后来发现铁路官方平台12306上租借轮椅很方便,还有工作人员帮扶。
当晚他们到了虹桥站,很顺利地租借到一台轮椅。包先生是安徽芜湖人,女友是陕西汉中人。包先生说,女友凌晨2时11分乘G4562次列车去西安,他稍晚一点乘车去南京,再转至芜湖。"先送她上车,我再候车去南京。"
关于上海,包先生和艾先生有相似看法。他说,在很多人眼里,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但上海真正吸引他的地方在于市民素质、城市秩序、工作平台这些细节,他希望和女友未来一直待在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
"2025年最大的期待,就是和女友结婚,其他事都没想太多。"包先生笑了笑说,正月初二他要去女友的家里提亲。
1月25日凌晨,虹桥站候车的人群中,六个河南商丘年轻人或许是最热闹的。他们正在打纸牌麻将。
这个夜晚,虹桥站候车的人群中,六个河南商丘年轻人或许是最热闹的。他们席地而坐,围在一起打纸牌麻将,远远地就能听到嬉笑声。"纯娱乐,不赌博。"六人中最善谈的小美说。
小美说,他们不仅是同一个村里的好朋友,相互还有血缘关系。他们大都是"00后",在上海嘉定兴荣路的某制造企业做航空零件加工,来上海工作不到两年。
2024年对小美来说,既快乐、知足,也有遗憾。她说,"在外面工作很不容易的,但我们都是一家人呀,彼此是依靠,酸甜苦辣都在一起,所以感觉很快乐很知足。"
"遗憾,就是没赚到什么钱,今年这个班就上到这了。"她笑着说,"2025年的愿望很清楚,涨薪,赚钱。"
六人中男生小帅年纪最大,是他们的哥哥。小帅说,虽然都在上海,但他不在嘉定,上海很大,平时很难相聚。这次回家,他们约好买同一趟列车一起回,"过年的意义就是团圆"。
在一阵阵的笑声中,他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评价2024年的收获得失,展望2025年。小帅说,回家一趟就是治愈一趟,一年积攒的所有疲惫委屈,过年时和家人相伴就烟消云散了。年后出发,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小帅话音未落,小美一边说一边唱道:"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
(本文受访者为化名)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