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读:23岁女孩郑灵华被网暴致死案,如何依法维权?
律师解读:23岁女孩郑灵华被网暴致死案,如何依法维权?
23岁女孩郑灵华因网络暴力自杀的案件,引发了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法律角度解读这一悲剧,并提供应对网络暴力的法律建议。
2023年1月23日,23岁女孩郑灵华因遭受网络暴力而自杀,这一悲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起悲剧的起源是在2022年7月,郑灵华在某社交平台上分享了“病床上的爷爷打开了我的录取通知书”的帖子,照片里粉色头发的她拿着录取通知书和爷爷讲话。就是因为染了粉色头发,在这则帖子的评论里,有网友用“红毛怪”“妖精”等词语攻击郑灵华,还有网友用“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学历造假”等词语造谣她的私生活和学生身份。这一切无疑让郑灵华陷入了崩溃的境地,但生性坚强的郑灵华选择了借助法律的武器为自己维权,将伤害她的键盘侠告上法庭。但最终还是不堪重负,倒在了真相来临前的黎明。
如何维权
- 首先收集施暴者信息,若无法直接获取可起诉平台
在代理类似网暴案子时,律师发现受害者往往内心焦虑和愤怒。一般会指导受害者收集关键性证据,对于深受打击或相对脆弱的受害者,律师会帮助取证。建议在案发后第一时间收集证据并报警,在案发后一时间报警,接受媒体采访,积极收集证据,在社交媒体随时发布事件动态。所以一旦遇到这样的事,就首先要让“要让背后的网暴者现身。”网络暴力受害者维权首先要收集施暴者信息,如果无法直接获取,可以通过起诉平台要求提供施暴者信息。
这里有两个建议:
第一,起诉时可以把相关平台方列为最后一名被告,根据法律,平台方有义务向法院提供造谣者的实名信息。
第二,因为网暴的人数往往较多,无法办法一一起诉,建议选 1-2 个重点对象,通过对他们的起诉,去慢慢平息整个造谣现象。
为了自身权益的维护,切不可贻误最佳收集证据的时期。
- 获取施暴内容后及时公证
维权途径主要有刑事、民事和行政三种途径。刑事分为公诉和自诉,自诉又分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民事侵权往往要求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刑事自诉通常复杂,存在立案难和判决难的问题。尤其是刑事自诉的案件立案难,是网络暴力案件常见的问题。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网络暴力相关案件是通过民事诉讼解决的,刑事自诉很难立案。
在取证方面,网络暴力侵权案件,及时取证较为重要,受害者在案发后应及时对施暴者的施暴行为进行证据保全,证据保全的方式可以去公证处进行公证,“如果后期通过诉讼维权,施暴者在网上将内容删除后,若未及时保全证据,可能面临败诉风险。找公证处进行证据保全,即使后来施暴者将证据删掉,公证处的公证证据仍然可以证明网络暴力确实发生过。”
- 勇于维权拨打相关号码
关于网络暴力,不管是民法典还是刑法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都是有相应的规定的,但对于网络暴力这个行为来说,它不是一个法律层面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在这里建议遭受网暴的受害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首先要使用所在平台内的防暴模式、隐私保护功能、举报功能,第一时间阻断网暴言论,并防止泄露更多的个人信息。同时联系平台,要求平台及时采取删除、屏蔽、切断链接等方式遏制网暴。除此之外,还可以拨打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21”和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等举报热线。
从郑灵华的事件背后可以看出影响大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扩散和传播的方式,他们吃的“瓜”同样是红色的,那是生食少女的鲜血。网络上好多人也从未渴望过真相是什么,掩藏在网络之下腐朽的神经,只能靠这样“刺激”的词条谋求低级的快乐,谁向他们提供这样的刺激来源,谁就可以轻而易举成为他们的主人。甚至很有可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我们还未察觉的时候,也已经沦为了施暴者,时代雪崩之下,每个人可能成为那朵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