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轻功大师陈师行:一跃上4米高墙,3步下19米高崖
纪实轻功大师陈师行:一跃上4米高墙,3步下19米高崖
在中国千百年的武术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传奇人物,而论轻功造诣,陈师行可称得上是"第一人"。
这位来自湖北武当山的道士,不仅能轻盈地跃上4米高墙,更曾经历过从19米高的悬崖上"三段跳"的惊险一幕。
那么,他是如何修炼出这般惊人的轻功的呢?
2006年,央视《发现之旅》栏目组来到武当山,采访了这位身怀绝技的武术奇才。
只见陈师行身着白色道袍,纵身一跃而起,仿佛腾云驾雾般飞上了近乎垂直的4米高墙,随后背对着轻盈落地,落地无声。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专家也对陈师行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发现他的骨骼、肌肉都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按照正常人的身体素质,从如此高的墙上跳下,多少会有些创伤,但陈师行却安然无恙。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苦练。
对于轻功的奥秘,陈师行坦言,这其实是有一定科学原理的。
他解释道,武当派的轻功,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路数。
一种是通过内功的修炼,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腾空而起,就像神话传说中的"筋斗云"一样。
而另一种,则主要依靠助跑、攀爬等外在技巧,配合腿部力量的爆发,在短时间内完成"飞檐走壁"的壮举。
陈师行所修炼的,正是后一种轻功。
他进一步解释道,要想在垂直的墙面上自如地跳跃攀登,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这其中,既要有惊人的腿部力量作为基础,又要运用一定的物理学原理,比如合理利用身体重心的转移、腿部发力的角度等等。
只有在长期的训练中掌握了这些要领,才能做到在墙面上"自由行走"。
他的武学之路,始于童年时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武侠梦。
陈师行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小村庄。
从小,他就对武侠小说和功夫电影有着难以抑制的热情。
他常常幻想自己也能像小说中的大侠一样,飞檐走壁,降妖除魔。
父亲看出了儿子的这份心思,决定让他学习武术,以期将来能成为一代宗师。
7岁那年,年幼的陈师行拜入了村里的一位老师傅门下。
每天,他都要跟着师傅练习基本功:马步、步法、拳法……虽然枯燥辛苦,但陈师行却乐此不疲。
在他看来,这是通往武学殿堂的必经之路。
转眼间,陈师行已经11岁了,这一年,对他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一直关注他的师傅,认为他若想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去武当山习武。
武当山是道教圣地,更是中国武学的发源地之一。
在那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学高手,是一个修炼武艺的理想之地。
年仅11岁的陈师行,就这样离开了家乡,只身来到了武当山。
他拜入了武当三丰派,成为了一名小道童。
在武当山,陈师行开始了更加严格的训练生涯。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山谷,陈师行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修行。
上千级台阶,是他每天必须征服的"敌人",他要背负沙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山顶进发。
到达山顶后,还要练习马步、拳法等基本功。
这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除了刻苦的训练,陈师行还要完成寺庙里的各种杂务:打扫庭院、劈柴生火、挑水浇园……他曾不止一次地想要放弃,甚至偷偷给父亲写信,诉说自己的苦恼,但父亲却给了他斥责和鼓励并存的回信。
父亲告诉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咬牙坚持下去,才能成就非凡。
这一番话,给了陈师行莫大的鼓舞。
他决定不再退缩,要以坚韧的意志,去对抗训练和生活的艰辛。
渐渐地,他不再感到疲惫和烦躁,反而在汗水和苦痛中,找到了一种超脱的喜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磨砺,陈师行的武艺突飞猛进。
他的刻苦和资质,得到了师父和师兄弟们的一致认可。
16岁那年,师父决定传授他轻功绝技,这是武当派的独门武学,堪称武林至高无上的轻功身法。
但轻功的修炼,绝非易事,它要求练习者必须具备极高的耐力、爆发力和平衡感。
为此,陈师行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特训。
他经常在腿上绑上沙袋,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跳跃,用以增强腿部力量。
同时,他还要在竹林中的细长木桩上来回走动,以提高平衡能力。
闭气与负重训练,也是陈师行每日必修的功课,他要学会在极度缺氧的状态下,依然保持清醒和从容。
同时,还要背负数十斤重物,在山间疾行如飞。
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在陈师行的坚持下一一实现。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武当山上的树叶从绿转红,又从红转绿,陈师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武者。
他的轻功,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据陈师行自己回忆,有一次,他在深山老林中疾行,脚下仿佛生了风。
一座座山头,在他眼前快速掠过,连鸟兽都惊呆了。
2.5公里山路,他大概只用了5分钟就走完了。
这在常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当陈师行的轻功绝技开始引起武林关注时,一些媒体也开始对他产生兴趣。
在镜头面前,陈师行毫不避讳地展示了自己的惊人身手。
他先是纵身跃上了4米高的墙垣,然后又三步从19米高的悬崖上一跃而下。
这一幕幕"飞檐走壁"的场景,简直就像是从武侠小说中搬到了现实。
但面对人们的惊叹,陈师行却显得非常淡定。
他笑着对镜头说:"你们要相信科学"。
的确,他的轻功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经过科学训练、刻苦磨砺出来的真功夫。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的崛起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而陈师行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利用短视频平台,向更多的人展示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
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陈师行开设了自己的账号。
他时而展示一套刚柔并济的太极拳,时而演示一段令人惊叹的轻功绝技。
每一个视频,都饱含着他对武术的挚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通过镜头,人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陈师行。
他或是在江边练剑,剑光闪闪,气势如虹;或是在山崖之巅飞檐走壁,身轻如燕,举重若轻。
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无不展现出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
但陈师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技艺。
他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武术的世界。
他常常在视频中鼓励大家:"武术不只是打打杀杀,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能让我们获得强健的体魄,也能让我们拥有高尚的品德。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了解武术,爱上武术。"
事实上,在陈师行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武术产生兴趣。
他们或是在公园里模仿陈师行的招式,或是报名参加武术培训班。
一时间,似乎一股"武术热"在年轻一代中悄然兴起。
但面对一些过度“神化”的观点,陈师行也予以否认,他很清楚自己的武艺并非完美无瑕。
尽管他已经修炼多年,但在武学的道路上,永远都有更高的境界需要攀登。
而这一点,在他的短视频中也得到了体现。
记得有一次,陈师行在拍摄"飞檐走壁"的视频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
他没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屋檐,结果一下子摔在了地上。
这一幕,被无情的镜头记录了下来。
对于一些武术家来说,这样的失误可能是一种耻辱,是不能示人的"黑历史"。
但陈师行却主动将这段视频上传到了网上,这一举动不仅没有被嘲讽,反而赢得了网友们的广泛赞誉。
"大师就是大师,不仅武功高强,心胸也非常开阔。""即便是失误,也能坦然面对,这才是真正的武德!"
在陈师行看来,武术修炼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超越极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
但只要我们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并从中吸取教训,就一定能够在武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这种态度,也影响着陈师行的弟子们。
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武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炫技或好胜,而在于通过修炼来完善自我,塑造更加高尚的人格。
"武术不是万能的,它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修炼。
"陈师行经常这样告诫弟子们。
他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所谓武术,不只是飞檐走壁般的绝技,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勤学苦练、自强不息、尚德崇义……
诚然,陈师行是一个武林奇才,他的轻功身法令人赞叹。
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谦逊好学的态度,是他对武术文化传承的执著追求。
三十多年来,陈师行以他的方式诠释着武术的内涵。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世界里,他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更多人了解武术,热爱武术。
这,就是陈师行的武术人生。
一个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武学事业的人,一个为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而不懈努力的人。
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文武双全"的真正内涵。
他的故事,必将激励更多的人走进武术的殿堂,去领略中华武学的无穷魅力,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武之人,当如陈师行一般,一生笃志,初心不改;或许,这才是中华武学真正的精髓所在。
我们相信,在陈师行等人的传承下,中华武术必将绵延不息、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