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科普 | 这朵“玫瑰”带点刺:皮肤科医生谈玫瑰痤疮的科学认知与应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科普 | 这朵“玫瑰”带点刺:皮肤科医生谈玫瑰痤疮的科学认知与应对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QKIF2MV05148T3F.html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红斑、丘疹和毛细血管扩张。虽然名字听起来很浪漫,但这种疾病却会给患者带来不少困扰。本文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为您全面解析这一疾病。

作为一名皮肤科医生,临床上常遇到患者指着自己的脸问:“医生,我这红斑反反复复,到底是过敏还是痘痘?”答案可能是一朵“带刺的玫瑰”——玫瑰痤疮。这种病虽名字浪漫,却让无数人备受困扰。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玫瑰痤疮:美丽名字背后的慢性炎症

玫瑰痤疮,英文名字Rosacea可能会让你联想到玫瑰(rose),但这相似的名称实际上的意义却南辕北辙。该病是一种以面中部(如颧骨、鼻部、额头)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核心表现是“两红一刺”:反复潮红、持续性红斑,以及灼热刺痛感。过去,人们误以为它仅表现为鼻部肥大,所以也称之为“酒渣鼻”,实际上仅有约5%的患者出现鼻部增生,更多人表现为面颊部潮红或丘疹脓疱。

玫瑰痤疮更易招惹中青年女性。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儿童和老年人也可能发病。国内调查显示,长沙地区患病率为3.48%,大学生群体中约为3.4%。

发病机制:多因素交织的“刺”

玫瑰痤疮的病因复杂,是遗传、神经血管异常、免疫紊乱和外界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同一朵玫瑰的刺,扎入皮肤深处:

  • 遗传基础:约50%的患者有家族史,与HLA-DRA、BTNL2等基因相关。
  • 神经血管高反应:外界刺激(如日晒、辛辣饮食)激活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等神经肽,导致血管扩张和炎症反应。
  • 免疫失衡:皮肤屏障受损后,抗菌肽LL-37异常激活,引发炎症级联反应。
  • 微生物影响:毛囊蠕形螨可能加重炎症,但并非直接致病。

临床表现:不止是“脸红”

玫瑰痤疮的表现多样,可分为四大亚型(可重叠出现):

  •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面颊持续性红斑,伴细密血丝,遇热或情绪波动时潮红加重。
  • 丘疹脓疱型:红色丘疹和脓疱,易误诊为痤疮,但无粉刺。
  • 增生肥大型:鼻部或面颊皮肤增厚、腺体增生(典型“酒渣鼻”改变)。
  • 眼型:31.3%的患者合并眼睑炎、结膜炎,表现为眼干、异物感。

治疗:科学管理“带刺的玫瑰”

玫瑰痤疮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2021版《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强调个体化综合管理:

基础治疗:修复屏障,远离诱因

  • 护肤:使用温和医学护肤品,避免酒精、香精等刺激性成分。
  • 防晒:物理防晒(帽子、口罩)优先,配合SPF≥30的防晒霜。
  • 规避诱因:辛辣食物、酒精、极端温度、情绪波动均可能诱发潮红。

药物治疗

  • 外用药物:甲硝唑凝胶、壬二酸、夫西地酸等抗炎杀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用于顽固红斑,但需短期使用。
  • 口服药物: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低剂量抗炎)、羟氯喹(调节免疫),严重者可用异维A酸。
  • 物理治疗:脉冲染料激光或强脉冲光:针对毛细血管扩张。冷喷或冷敷:缓解急性期灼热感。

患者日常:与“玫瑰”和平共处

  • 情绪管理:焦虑、压力会加重病情,建议通过冥想、运动调节。
  • 饮食调整:避免热饮、咖啡因,增加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摄入。
  • 长期随访:每3-6个月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玫瑰痤疮虽“带刺”,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管理、耐心护理,这朵“带刺的玫瑰”终将不再刺痛你的生活。

参考文献: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