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孔结构知识:孔容的定义与测量方法
催化剂孔结构知识:孔容的定义与测量方法
工业用催化剂多数是多孔性颗粒,是由微小晶粒或胶粒聚集而成,内部含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微孔。催化剂的孔结构不同时,则造成催化剂的表面积不同,直接影响到反应速率的改变。这是由于孔结构不同时,催化剂表面利用率也就不同,同时影响反应物向孔中的扩散、反应产物向孔外的扩散。此外,催化反应的一系列动力学参数(如反应级数、速率常数、活化能等),催化剂的选择性、机械强度、耐热性、使用寿命等都与催化剂的孔结构有关。所以,如何充分了解所制备催化剂的孔结构特性,以如何有效控制催化剂的孔结构,对制得好的催化剂至关重要。
孔容
1g催化剂颗粒内部所有孔的体积总和称为比孔容积,简称为孔容、比孔容或孔体积,以Vg表示,单位为mL/g。孔容常由测得的颗粒密度与骨架密度按下式计算,即:
式中, 1γp为lg催化剂内所有含有孔的颗粒所占的体积; 1γt为1g催化剂骨架所占的体积,两者之差即为1g催化剂内孔的纯体积。
孔容常用四氯化碳法测定。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四氯化碳蒸气压力下,四氯化碳会在催化剂的孔中凝聚并将孔充满。凝聚了的四氯化碳体积就是催化剂内孔体积,产生凝聚现象所要求的孔半径rk和相对压力pp0的关系可由开尔文(Kelvin)方程给出,即:
(1--8)
式中 σ-吸附质液体表面张力;
V-吸附质液体的摩尔体积;
φ-弯月面与固体壁的接触角,在液体可以润湿固体表面时,取φ为0°;
R-气体常数;
T-吸附温度;
p-测定时液面上达到平衡的蒸气压;
p0-大块平坦液面上的饱和蒸气压。
在室温, T=25∘C时,液体为四氯化碳的表面张力σ=26.1×10-5N/cm,摩尔体积V=197cm3/mol,接触角φ=0∘,rk与pp0关系的计算结果列于表1-10。调节四氯化碳的相对压力p/p0,可使四氯化碳只在真正的孔中凝聚,而不在颗粒之间的空隙处凝聚。实验表明,当相对压力高于0.95时,会在催化剂颗粒之间也发生凝聚,使测得的Vg值偏高,所以通常采用相对压力p/p0为0.95。为保持p/p0=0.95,推荐采用向四氯化碳中加入13.1%(体积)的十六烷,由监测86.9体积四氯化碳和13.1体积十六烷组成的混合二元体系吸附质的折射率nD20=1.457∼1.458,以控制四氯化碳的p/p0=0.95。
从表1-10看出,这时凝聚液进入的最大孔半径rk为40nm。半径在40nm以下的所有孔都可被四氯化碳所充满。凝聚在孔中的四氯化碳体积通常就认为是该催化剂的孔容。因此,只要测定四氯化碳在一定温度下和相对压力p/p0=0.95时的平衡吸附量,就可用下式计算催化剂的孔容:
表1-10 rk与p/p0的关系
p/po rg/nm p/po rg/nm
0.9950.990.98 400200100 0.950.900.80 402090
(1-9)
式中 W2-催化剂样品吸附四氯化碳的质量,g;
W1-空称量瓶吸附的四氯化碳质量,g;
W.-样品质量,g;
d-实验温度下四氯化碳的密度,g/mL。
测定催化剂孔容的装置如图1-10所示。
图1-10 四氯化碳法测定孔容装置
1-真空干燥器;2-吸附器;3-冰盐冷阱;4一水银压力计;5-干燥塔;6-放空阀
测定时先向真空干燥中加入200mL四氯化碳-十六烷混合吸附液,10mL四氯化碳液体。用小称量瓶称取1∼2g经450~480℃焙烧1h的催化剂样品(称准至0.2mg),置于真空干燥器中,同时放入一已知质量的空称量瓶,以较正吸附在瓶上的四氯化碳质量。盖好真空干燥器,开真空泵抽空到装有冰盐的冷阱中凝结10mL四氯化碳时关闭干燥器上端放空阀,在室温下放置16h,使四氯化碳在样品中吸附达到平衡。到时间后打开干燥器,迅速盖上称量瓶称重,然后按式(1-9)计算该催化剂样品的孔容。
四氯化碳吸附法适用于测定加氢、脱氢、氧化、催化重整等小球或条状催化剂及氧化铝载体的孔容。其绝对误差为0.005mL/g,对于粉状分子筛或微球状流化床催化剂,由于其孔口较小,而四氯化碳分子较大,吸附速率较慢,所得测定结果的重复性较差,因此常采用水滴定法测定孔容。
水滴定法是基于微球催化剂的颗粒接近于球形,有很好的流动性。同时,粒子内部大量微孔的存在很容易吸水,当加水入催化剂使粒子内孔吸水达饱和时,再加入一滴水会使粒子表面覆上一层水膜,由于水表面张力存在,使粒子相互黏结,失去了流动性,利用这一现象,测定一定质量催化剂的吸水量,即可算出催化剂的孔容,即:
(1--10)
式中 VH2O一一消耗水的体积,mL;
W.-样品质量,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