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攻击行为:医学领域的全面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攻击行为:医学领域的全面解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youlai.cn/baike/symptom/o9VivN2bNE.html

攻击行为,又名侵犯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地对人、动物或其他目标进行伤害或破坏的行为。在医学领域,攻击行为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精神障碍、颅脑损伤等疾病因素,以及社会低阶层、失业、教育水平低等非疾病因素。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全面解析攻击行为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行为及其应对方法。

基本概念

  • 攻击行为又名侵犯行为,广义的攻击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对人、动物或其他目标进行伤害或破坏的行为。狭义的攻击行为则指对自身以外目标的伤害或破坏,暴力行为是攻击行为的极端形式。此处仅讨论医学领域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评估及处置。

流行病学

  • 由于定义和标准不统一,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在15%~70%不等。国内对大学生的调查,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54.7%。还有研究发现,攻击行为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精神障碍患者和物质依赖患者50%左右在最近1年内有过攻击行为。

影响因素

  • 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又可以分成直接导致攻击的外部因素和对攻击有影响的背景因素。这些因素单独或交互作用在一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内部因素也即个体因素,主要是指发生攻击行为的个体自身的因素。

危害性

  • 攻击行为会严重威胁人身安全,因此约束和隔离对有效防范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就诊科室

  • 精神心理科

疾病别称

  • 侵犯行为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 焦虑、紧张情绪

好发疾病

  • 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焦虑性障碍、颅脑损伤

治疗周期

  • 视原因而定

常用药物

  • 氟哌啶醇、氯氮平、奥氮平

常用检查

  • 头颅CT检查、脑电图检查

是否严重

  • 视攻击行为的出现频率及严重程度而定。

重要提醒

  • 攻击行为,特别是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对个体和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应早期了解供给行为,并进行干预,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病因

  • 攻击行为可由疾病因素所致,如精神障碍,也可由于非疾病因素所致,如社会低阶层、失业、教育水平低、早前家庭环境不良等有关。

疾病因素

  • 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患者,较一般人更易发生攻击行为,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患者等也常伴有攻击行为。焦虑性障碍、心境恶劣、抑郁症、冲动性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也有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
  • 颅脑损伤:攻击行为可能是前额叶皮质的抑制作用降低所致,杏仁核萎缩或损伤也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

非疾病因素

  • 社会低阶层、失业、教育水平低、早前家庭环境不良、性格发育不完善、情绪不稳定、婚姻稳定性差、应激性生活事件等都可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 酒精和药物滥用、既往有攻击行为史、攻击行为家族史,可诱发攻击行为。

症状

  • 攻击行为可表现为任何有意的以伤害自身或他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对人身安全的威胁。同时,攻击行为可是多种疾病中的一个症状。

症状分类

  • 攻击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 攻击行为是外显性的行为
  • 攻击行为是伤害性的行为

典型症状

  • 肢体攻击:用肢体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
  • 语言攻击:辱骂、讽刺、散布谣言等也属于攻击行为,常成为肢体攻击的导火索。
  • 心理攻击:怀疑、憎恨、敌视等,也是攻击的表现形式。
  • 关系性攻击:联合他人排挤、情感孤立、背后诋毁、批评等。

伴随症状

  • 焦虑情绪:部分患者在存在攻击行为症状的同时往往存在焦虑不安、烦躁等情绪,此时,患者往往易怒、缺乏自我控制、治疗依从性差。

就医

  • 若出现有明显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目的的行为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可进行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检查。

就医指征

  • 若出现伤害明显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倾向,应及时就诊。
  • 若出现有明显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就诊科室

  • 出现攻击行为的前驱性格及精神状改变时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患者因为什么来求医?
  • 还有什么其他的症状?
  • 患者是否患有精神类疾病?
  • 既往有无攻击性行为?
  • 是否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

需要做的检查

  • 精神检查:医生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行为及情况。
  • 心理测量:用于判断患者的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患者需完成抑郁量表、焦虑量表、人格问卷、个性调查表等。
  • 影像学检查:通过脑部多普勒超声、CT检查有无颅部病变。
  • 脑电图检查:通过脑电图检查有无大脑功能异常。

诊断标准

  •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即患者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来初步确诊为攻击行为及进一步明确攻击行为原因。
  • 综合病史、体检、头颅CT、磁共振检查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攻击行为的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 自杀行为:自杀是指故意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而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治疗

  • 攻击行为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以及治疗攻击行为根本病因,临床中常以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家庭处理

  • 家属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表现,一旦发现有攻击行为,可寻求警察的帮助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封闭式住院治疗。

到院治疗

  • 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各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重性精神病患者,当存在明显的攻击暴力倾向或行为,将危及他人或自身时,应及时给予短期封闭式住院治疗。住院过程中,应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
  • 门诊治疗:品行障碍、人格障碍、器质性人格改变、精神发育迟滞等精神障碍往往伴有明显的攻击倾向。对于这类患者由于原发病治疗效果不确切,可考虑门诊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 药物及物理治疗:精神病患者在治疗原发疾病过程中,尽可能选择镇静作用强、抗攻击作用好的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中的氯氮平、奥氮平、氟哌啶醇等,必要时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可在抗抑郁药基础上联用碳酸锂治疗等。脑电图有改变者可使用抗癫痫药物。

饮食调理

  • 攻击行为最常见的病因是精神疾病,与饮食相关性较小。因此攻击行为的饮食调理原则为常规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护理

  • 患者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如日常护理、心理护理等。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把诱发攻击行为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对症状的消除或疾病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日常护理

  • 应为患者处理好卫生及安全等基础准备,如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等。此外,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应立即告知医生。

病情监测

  • 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及攻击行为、精神和心理变化,观察其是否有好转或恶化倾向。

心理护理

  • 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产生攻击行为,家人应细心、耐心安慰并且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消除其紧张情绪,使患者配合医生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 当有人出现攻击行为发生时,需立即远离,必要时可寻求警察或其他人员帮助。

预防

  • 攻击行会给他人或社会造成威胁,通过以下措施可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 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 创建良好的家庭和校园环境,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的品行、习惯,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儿童的攻击行为。
  • 建立积极、正确的人际关系。
  •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尽早就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