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人夜观天象在看啥 “简”述两千年前初探宇宙新发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人夜观天象在看啥 “简”述两千年前初探宇宙新发现

引用
凤凰网
1.
https://gs.ifeng.com/c/8h7az4XDshs

古人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来指导生活和预测未来?从北斗七星在古代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到二十八宿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再到古人对流星雨等天文现象的记录,本文将带你领略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智慧与浪漫。


汉代漆栻盘,甘肃省博物馆藏

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的天水放马滩秦简中有被称为“星度”的竹简,可独立成篇。这是目前所见有关二十八宿距度及逐月日躔之次的最早记录,为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提供了重要材料。(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古代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没有现代的钟表系统和天气预测,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经济活动非常依赖自然气象,正所谓“靠天吃饭”。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常识,按照“天”指导自己的生活,也形成了丰富的天人理念,一些理念习惯甚至至今保留在人们的生活中。

景点里暗藏“北斗七星”

如果在晚上耐心观察北方的夜空,很容易发现星空围绕北极星在旋转。北极星周边最亮的七颗星连成斗形,这就是北斗七星。善于联想的古人很快想到了社会结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最高统治者就应该像北极星一样,在天空的正中,最核心区域的北斗就像皇城拱卫着天子,而整个天空都围绕北极而转动。因此,北极、北斗,成为古代帝王的象征。

作为古代皇宫设计的典范,紫禁城自然要遵循这一重要设计理念。在故宫的中轴线上,正好有七座攒尖顶建筑:钦安殿、交泰殿、中和殿、午门四座角楼。每座建筑的顶端都有一颗琉璃宝珠,从而正好形成北斗七星阵。同时,古代对星空的划分,最核心的北极、北斗以及附近的区域称为“紫微垣”,这也正是“紫禁城”得名的缘由。人间的秩序与天象的秩序完全一致,彰显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无独有偶,作为唐代皇帝休闲之所的华清宫,也要遵循天象。这就是华清宫的“御池”,玄宗时将其改为蓄水池,因池水平面布局东西狭长,东部偏大,类似北斗七星,御赐“星辰汤”的美名,以彰显唐王朝的顺从天命,世代永昌。

这些北斗信仰在我国古代无处不在,如果要去景点游玩时,不妨留心观察,看看能否找到古人留下的“北斗七星”密码。

两千年前的“星空衣柜”

打开购物网站,搜索“礼物送朋友”,大概率会出现“星空灯”“星空壁纸”之类的日常商品。其实,人类对于浩瀚星空的喜爱已经持续了几千年。

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漆器:“二十八宿衣箱”。衣箱盖表以黑漆打底,用红漆绘制星图及青龙、白虎等纹饰。中心有一篆文“斗”字,周围一圈顺时针写有二十八宿名称。这也说明到战国早期,中国已经发展出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系统。以至于国君喜欢将其画在自己的“衣柜”上,每次穿衣服仿佛都能看到星空。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八宿的两侧分别绘有青龙和白虎,象征了东方苍龙七宿和西方白虎七宿。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濮阳西水坡蚌一处仰韶时代的墓葬壳堆塑的龙和虎:古人大概很早就发现东方七宿和西方七宿分别像龙和虎,因此喜欢将“左青龙 右白虎”的设计融入自己的日常之中,让他们出现在衣柜上,甚至死后带进墓葬中,以求永远和星空融为一体。

最早的“一起来看流星雨”

为了掌握天体运行规律,古代帝王很早就开始培养天文观测团队。早期的观测任务一般由当时统管文书、历法、祭祀等文化事宜的太史负责。唐代以后设立了司天监、钦天监等专属机构。

传世文献中也不乏早期天文的记录,比如《竹书纪年》记载说:“帝癸十五年,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左传·庄公七年》记录:“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所谓“星陨如雨”,是说星星像下雨一样落下来,正是流星雨的典型特征。《竹书纪年》和《左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经过了当时人的转写。不过《左传》的记载经过研究已经可以确定是人类最早对于天琴座流星雨的记录。

幸运的是,殷墟甲骨的保存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三千年前古人亲手记录的天象材料,这些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记录的实物。《甲骨拼合三集》第608号收录了首都师范大学刘影老师拼合的一片甲骨:上面写着:“异于东……有异,不吉。三日庚申夕向……异于东,星率西。”意思是说:在东方的夜空中出现了异象,占卜显示不吉。过了三天,在庚申日的晚上,果然发生了异常的天象:很多星星都向着西边飞去。“星率西”,多么生动的一个描写。不过古人没有现代天文学的知识,对于这些出现次数不高的自然现象,往往感到惊异,认为象征着人间将要发生大事。

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幅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其中生动地绘制了近30幅彗星图,详细说明了不同彗星的形状,代表可能发生的事件。显示了早期天文学观测的精密程度。这一墓葬的主人叫利豨,他的父亲正是西汉第一任轪侯、长沙国丞相利苍。这显示当时的贵族很可能已经精研天文,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观今夜天象,知天下大事”

随着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古人对于星空的划分越来越细致,特别是到了秦汉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了古代星空“三垣二十八宿”系统的构建,这就使得更加精密的预测得以可能,当时的人相信他们已经掌握了沟通天人的方法,能“究天人之际”。

正如我们今天婚丧嫁娶往往还看看日子,古人也需要占卜。秦汉时期颇为流行的一种占卜办法是“式占”,就是运用模仿宇宙天象的“式盘”作为人世间运行的模型进行推算。较有代表性的式盘文物如阜阳双古堆汉墓的六壬式盘、甘肃武威磨咀子62号墓式盘。

这些式盘的一般结构,都是中间为北斗七星,往外为相互对应的二十八宿、天干地支、十二月神、十二钟律等。占卜的方法很简单,一般选择特定的时间(比如今天我们还在使用的生辰八字等),然后在式盘上寻找对应的数字,通过一系列固定的运算,观察最后的运算结果。比如天水放马滩秦简《钟律式占》简293中记录了当时流行的一种占卜生男还是生女的方法。这在现在看来缺乏科学根据,但在古人的宇宙观中,基于“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时间、星空以及天干地支、数学,这些都存在隐秘的联系。因此,谁能看懂星空的奥秘,通过特定的推算,谁就能够掌握人事万物的运行规律。

时至今日,人们可以自由地研习星空的奥秘。或许当你抬头仰望星空思考宇宙时,几千年前,正有另一个古人和你一起仰望着同一颗星星,思考着同样的问题。

(本文由文博时空提供)
(甘肃日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