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楠:生长环境及特征
闽楠:生长环境及特征
闽楠是一种珍贵的常绿大乔木,主要分布在中国中亚热带地区。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是优质的用材树种。本文将详细介绍闽楠的生长环境、特征、分布范围以及栽培技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珍贵树种。
形态特征
闽楠是大乔木,高度可达15-20米,树干通直,分枝少。老树皮呈灰白色,新树皮带有黄褐色。小枝有毛或近无毛。叶子为革质或厚革质,形状为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度在7-13厘米之间,宽度在2-3厘米之间,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渐狭或楔形。叶片表面发亮,背面有短柔毛,中脉在上面下陷,侧脉每边10-14条,在上面平坦或下陷,在下面突起,横脉及小脉多而密,在背面形成明显的网格状。叶柄长度在5-11毫米之间。
花序生于新枝中、下部,被毛,长度在3-7厘米之间,通常有3-4个,为紧缩不开展的圆锥花序。花被片呈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两面被短柔毛。第一、二轮花丝疏被柔毛,第三轮密被长柔毛,基部的腺体近无柄,退化雄蕊呈三角形,具柄,有长柔毛。子房近球形,与花柱无毛,或上半部与花柱疏被柔毛,柱头呈帽状。
果实呈椭圆形或长圆形,长度在1.1-1.5厘米之间,直径约为6-7毫米。宿存花被片被毛,紧贴。花期在4月,果期在10-11月。
生长环境
野生的闽楠多见于山地沟谷阔叶林中,也有栽培。通常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其分布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所在地气候温暖湿润,春季多雨,年平均温度在17-21摄氏度之间,1月平均温度在5-11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土壤类型为红壤或黄壤。
闽楠属于阴性树种,根系较深,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上生长良好。通常与青冈栎、丝栗栲、米槠、红楠、木荷等树种混生。在天然林中初期生长缓慢,60-70年生以后进入生长旺盛期。在不过分荫蔽的林分中,幼苗幼树常可见到,天然更新能力较强。
分布范围
闽楠为中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浙江南部、广东、广西北部及东北部、湖南、湖北、贵州东南及东北部。在贵州,主要分布在印江、江口、松桃、丛江、榕江、黎平、三穗、雷山、荔波、丹寨、息烽、思南、赤水等地,海拔范围在400-1400米之间,均零星散生。据1997、1998两年度的珍稀保护树种全面调查,结合1995年的全省古大奇树调查表明,闽楠在贵州原有记载分布的赤水、习水、三都、雷山、锦屏等县现难以找到。
根据调查统计,闽楠在贵州省的分布面积为61.3公顷,蓄积量达5823.3624立方米,总株数超过3186株。在400-1400米的海拔范围内,有133379.81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都有闽楠分布的可能性。但由于其材质优良,砍伐严重,现存资源已相当稀少。
栽培技术
采种
种子在11月下旬成熟(小雪前后),当果实由青转变为蓝黑色时即可采集。应选择20年生以上健壮母树采种,使用钩刀、高枝剪采果枝或用竹竿击落收集种子。采回后,将果实放在竹萝内用脚或手搓擦去果皮,放在清水中漂洗干净,置于通风室内阴干,待种壳水迹消失后即可贮藏。果实出籽率在40%-50%之间,种子失水后易丧失发芽力,因此多采用湿润河沙分层贮藏,沙子含水量保持在5%左右。如需催芽播种,可将种子贮藏在温度较高或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立春前后种子开始大量萌动,播种后可提早数天发芽。
幼苗培育
闽楠耐阴,忌强光,育苗宜选择日照时间较短、排灌方便、肥沃湿润的圃地,土壤以沙壤土或壤土为佳。圃地要进行精细整地,苗床为高床,床面高20厘米,床面宽1米。在山垄田育苗时,要深开排水沟,中沟、边沟宽40厘米,深35厘米。整地时要施足基肥,每亩施猪牛栏粪1500千克,菜枯饼100公斤。播种时间以元月下旬至2月为宜,一般采用条播,行间距离20-25厘米,每亩播种量12-15公斤。播后用黄心土、火烧土覆盖,厚度为1.5-2厘米。播种后苗床用稻草覆盖,以保持苗床湿润疏松,利于种子的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整齐度。种子发芽出土达60%-70%时,阴天或小雨天分二次揭除稻草。
幼苗生长期间,要加强抚育管理,及时除草松土。为防止强光高温对幼苗造成伤害,在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5月份开始搭荫棚,荫棚高度1-1.2米,用透光度40%-50%的遮阳网遮盖,晴天上午9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可打开遮阳网让苗木受光,促进生长和增强抗性。到9月初可撤除荫棚。5月中旬至7月初进行间苗和定苗,间除生长不良、病虫危害、过密的幼苗,间苗后及时浇水,每亩定苗量为2万-2.5万株。8-9月是苗木的速生期,在此期间,加大灌溉量,使苗木根系分布层经常处于湿润状态,7-8月每隔20天追施1次复合肥,开沟施肥,用土覆盖,每亩每次施肥量7-8公斤。9月中下旬追施氯化钾肥,以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苗木越冬抗寒能力。1年生苗高达30-40厘米,地径0.4-0.5厘米,即可出圃造林或移栽培育绿化大苗。
造林
闽楠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造林地宜选择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空气湿度较大的山区半阴坡山腰中下部、沟谷两侧或河边台地。造林地全面清理后,采用水平带整地后挖穴或穴垦整地,穴的规格为50厘米见方,30厘米深,表土回穴。每穴施菜枯饼0.2公斤或复合肥0.2公斤作基肥,将肥料与穴内土壤充分拌匀,待菜枯饼腐熟后再造林。“雨水”前后幼树萌动前,选择阴天或小雨天造林,苗木栽植前适当修枝,摘除叶子,剪去过长或受到损伤的根系。各地造林经验证明,随起苗、随打浆、保持根系湿润是造林成活的关键,泥浆中应加入3%-5%的钙镁磷。栽植要做到根舒、苗正、分层打紧,比原圃地土痕适当深栽2-3厘米。幼年期生长较慢,冠幅也较窄,纯林初植密度可适当加大,株行距2米×2米或2米×1.5米,每亩167株或220株为宜。闽楠幼年耐阴,通过营造混交林方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造林地,宜用杉木与楠木混交,混交比例为1:3。
混交
林分郁闭时,通过适时间伐杉木,确保楠木成林成材。据福建资料报道,楠木还可与檫树、樟树及壳斗科树种混交造林,效果良好。
管理
闽楠初期生长慢,易受杂草竞争而影响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长。因此在造林后3-5年内,应加强抚育管理,幼林郁闭前每年全面除草块状松土两次,抚育时间应安排在楠木高峰生长季节到来之前,即第1次抚育在4-5月,第2次在8-9月。造林当年抚育宜在下半年安排。
幼林郁闭后两年内枝叶仍旺盛,林木分化也不明显,3年后,树冠下部枝叶开始枯黄,林木逐步分化,树冠发育较慢,严禁打枝。一般在7-8年生郁闭,当幼林充分郁闭后4-5年,即12-13年生时自然整枝开始,林木分化比较明显,此时应进行第1次抚育间伐,间伐强度30%-35%,每公顷保留1650-1800株,郁闭度保持在0.7左右,间隔6-7年后,当树冠恢复郁闭,侧枝交错,树冠下部自然整枝明显,胸径生长明显下降时安排第2次间伐,间伐强度30%左右,每公顷保留1200-1500株。如培育大径材,若干年后还应进行第3次间伐,主伐株数每公顷2600-900株即可。有的生产单位营造楠木林,初植密度3000株以上,到20年生也不间伐,结果楠木平均胸径仅100m左右,很难成材。因此,适时间伐是关键。
楠杉混交林的种间矛盾随着林龄增长激化,如不及时采取调节措施,势必影响楠木和杉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抑制闽楠生长,应及时对杉木进行修枝,抚育伐,保证闽楠树冠获得充分的侧方光照与营养空间,使楠木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在混交林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发展途径
闽楠是中国珍贵用材树种,生长较慢,短期得不到收入,造林成活率较低,种源又缺乏,砍得多,造得少,资源甚缺。如何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根据尤溪经营林场在3个不同时期营造楠杉混交试验林,结果表明楠杉混交,可以提高林分生产力及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以短养长,减少造林投资,增加收入,是发展闽楠资源切实可行的办法。下面提出2种发展闽楠人工林的途径:
营造混交林:一般采用株间、行间或行带混交,伴生树种选用杉木等早期生长快,庇荫作用好的速生树种,造林初期大都是伴生树种生长旺盛,林冠处于上层,闽楠生长慢,林冠虽处于下层,但生长发育正常,此后逐渐伐除生树种,即可以短养长,同时达到培育闽楠的目的。尤溪经营林场1976年造的楠杉混交林,从造林后第7年开始,逐步间伐杉木直至全部伐除,增加收入又可发展珍贵树种闽楠,这种方法有以杉养楠、以杉促楠、以杉保楠的作用。3种不同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以2楠1杉株间混交,闽楠生长最好。同时楠杉混交林有较强的抗虫害能力,石路试验区发生鳞毛叶甲虫危害,啃食嫩梢,使顶梢枯黄,严重危害闽楠生长。在同一坡面上调查,闽楠纯林被害株数达95%,而楠杉混交林中的闽楠被害株数仅5%。
次生林改造:选立地条件较好,林木较稀疏的多树种混交林或杉木萌芽林,通过林分改造套种闽楠形成混交林。尤溪经营林场林坑试验区杉木萌芽林混种闽楠,每公顷留杉木1200-1800株,其余伐除,使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4-0.5左右,经过带状整地再挖穴混种闽楠,此后视闽楠生长间伐杉木,生产杉木杆;1982年进行修枝,1985年和1989年进行间伐,这样既增加杉木小规格材(23.7m3/hm3),每公顷获纯利润1575元,又能大促进闽楠正常生长。闽楠9年生平均高4.5m,平均地径5.6cm。
要营造大面积人工阔叶林以及结构稳定的多树种阔叶混交林,还有很大的困难。保护和发展阔叶林的重要途径是改造现有次生阔叶林。尤溪经营林场在双里试验区,1994年进行次生阔叶中幼林改造试验,结果表明:在郁闭度0.3-0.5范围,林冠下补种闽楠,5年生平均高1.9m.平均地径2.44cm,在林中空地补种闽楠,平均高3.29m,平均地径4.42cm,收到良好效果。
病虫防治
茎腐病
发病严重时,导致幼苗茎基部变黑腐烂,病株下部叶片发黄叶缘变褐色,随即枯萎,此病病源为土壤习居性菌,圃地积水土壤过湿或连续高温,植株生长不良,容易发病,土壤瘠薄,有机质少,也易感病。
防治方法:
- 播种前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敌克松,每平方米5-10克,加细土稀释20-30倍,均匀撒入表土,也可沟施于播种沟内。
- 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高温时搭荫棚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 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5克喷粉或50%代森锌500倍液,每平方米浇灌2-3公斤药水。
蛀梢象鼻虫
以幼虫钻蛀嫩梢危害,使被害梢枯死,严重时达69.1%,对高生长及干形发育有较大影响。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3月闽楠抽梢时,成虫产卵于新梢中,卵孵化后,幼虫在当年新梢中蛀食为害,蛀道长10厘米。幼虫期为3月底到4月中旬,幼虫老熟后即在嫩梢基部的蛀道中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成虫期很长,直到次年3月份产卵后死亡。
防治方法:
- 在3月份成虫产卵期及5月中下旬成虫盛发期用621烟剂熏杀成虫,每亩用药0.5-1公斤。
- 在4月上旬用40%乐果乳剂400-600倍液喷洒新梢,可杀死梢中幼虫。
- 在发现新梢叶片萎蔫时,及时剪除被害新梢,集中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