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增速放缓何解?蔡继明:加大定向支持 改进独角兽培育体系
独角兽企业增速放缓何解?蔡继明:加大定向支持 改进独角兽培育体系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就我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接受了专访。蔡继明认为,独角兽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是科技创新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的重要标志。
独角兽企业增速放缓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独角兽企业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国际资本环境变化,如全球流动性紧缩和地缘政治因素导致融资难度增加,美国加息政策引发资本回流,加剧风投市场资金紧张,影响资本信心;二是国内培育体系存在短板,如科研经费分配机制需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待提升等。
技术创新型企业与模式创新型企业的异同
技术创新型企业与模式创新型企业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高度重视创新和成长速度。无论是技术创新型企业还是模式创新型企业,创新都是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们通过不断创新,快速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的快速增长。同时,两者都具备强大的融资能力,能够吸引大量资本注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
两者的发展要素也存在明显差异。技术创新型企业以硬科技突破为核心,依赖长期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这类企业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模式创新型企业则更侧重商业模式优化和市场快速扩张。它们更注重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吸引用户并提升市场份额。
独角兽企业的区域分布特征
我国独角兽企业在城市分布上扩容,集聚度下降,反映了我国的创新浪潮正持续扩散,城市分布呈现从“高度集聚”转向“多点开花”的特征,印证我国区域经济从“单极引领”迈向“多极协同”。创新浪潮不仅在东部沿海地区,更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实现了深度的覆盖和渗透,成为独角兽企业涌现的热土。
例如,长三角依托完备的先进制造产业链,大湾区发挥跨境资本优势,成渝聚焦数字经济与产业承接,这些区域均为独角兽企业所聚集。下一步将通过“全球独角兽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各城市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培育特色独角兽,实现“东西互补、南北联动”的创新格局。
独角兽企业的估值与上市
独角兽企业估值是由资本市场认定出来的,反映了市场对企业成长性的认可,一定程度上能客观评估企业的质量。但也不能单纯依赖估值而忽视企业的技术含金量和社会价值。估值指标难以全面衡量企业的技术含金量、产业链带动能力等长期价值。
对此,建议从评价体系重构、要素市场完善、资本引导优化三方面系统性突破:一是完善独角兽评价指标,应纳入技术突破、市场前景等维度;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要素市场化,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差异化考核,鼓励资本支持硬科技企业,构建更全面的价值评估体系。
当前,我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攀升与上市数量阶段性回调的现象,是国际资本市场周期性波动与国内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双期叠加”的客观结果,更是我国创新生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
我国正积极完善资本市场适配性改革:一方面通过“上市加速通道”,为符合条件的独角兽企业提供快速上市路径;提前辅导企业合规,包括12个月的财务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清理6个月的关联交易,旨在消除潜在利益冲突,保护投资者利益。
另一方面,推动“港股+A股”双市场对接,为独角兽企业提供更多的上市选择。同时,探索特殊股权架构包容机制,允许企业在保持创始人控制权的同时,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和流动性。还可以推动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为独角兽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资金支持政策
一方面,可以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母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引导企业创业投资。优化国有基金考核机制,侧重评估运营成效与社会效益,鼓励对初创科技企业投资。
另一方面,完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退出机制,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保障投资策略灵活性。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长存续期基金,差异化考核国有创投基金,通过“股债贷保”联动支持独角兽融资。
全球独角兽生态竞争格局
当前全球独角兽生态呈现“技术驱动多极化、生态协同区域化、资本流动多元化”三大趋势。
从格局演变看,2024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总量达1560家,中美两国以617家和584家的规模持续领跑,我国已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双引擎”,而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加速崛起,也形成了“双极主导、多极跟进”的竞争态势。建议我国部署“海外创新加速器”和“双总部政策”,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扩大在全球创新生态中的话语权。
中美独角兽企业的发展路径呈现“基础创新与场景落地互补”的特征。美国在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底层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全球Top10半导体独角兽中美国占7家),而我国则在应用场景整合与规模化落地上表现突出。
为补齐底层技术领域存在的短板,一方面建议强化技术攻关——针对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面临的技术瓶颈,应加大研发投入,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进行技术突破;加强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前沿的探索和突破。
另一方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实验室成果向市场应用的快速转化;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方式,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再者,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鼓励国内外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举办国际科技论坛、创新大赛等活动,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的桥梁,促进全球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为我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美国的资本市场不仅拥有发达的主板市场,还拥有创业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多层次市场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和上市选择。同时,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灵活高效,能够迅速捕捉市场机遇,为初创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目前,国内正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长存续期基金的发展,以更好地满足独角兽企业长期资金需求。同时,正在试点私募股权二级市场,通过这一平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股权转让和退出,从而提升资本的灵活性和退出效率。此外,推动港交所、纳斯达克跨境合作,这也将拓宽独角兽企业上市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