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后疼痛的中医调理方法
癌症后疼痛的中医调理方法
癌症是全球头号死因,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带来心灵上的煎熬。随着现代医疗的进步,癌症的治愈率和生存率都有了显著提高。然而,长期的治疗过程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各种副作用,其中疼痛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介绍中医在癌症疼痛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具体方法。
根据医学统计,全世界数千万癌症患者中约30%-50%有不同程度的癌症疼痛。而且到了末期,75%的癌症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中晚期,随着肿瘤的快速生长,对神经的压迫会导致持续性、顽固性的剧烈疼痛。神经医学证实,痛觉敏感和过敏是癌症疼痛的重要特征。
中医的优势
中医对癌症疼痛的病因病机有明确的认识,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怒、喜、忧、思、悲、恐、惊)、饮食失调(高糖、高盐、高油脂)和正气亏虚(长期熬夜)。癌症疼痛的根本病机是癌毒潜藏体内、痰瘀聚集、经络壅塞。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来辨证施治。例如:
- 气滞不通:表现为胀痛,时缓时急
- 血瘀阻滞:表现为刺痛,触按疼痛
- 痰湿凝聚:表现为多处肿块,疼痛不明显
- 虚性疼痛:表现为绵绵作痛,遇寒、劳累则加剧
- 热毒蕴结:表现为持续性锐痛
中医强调“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补虚泻实是中医的重要理念。在癌症治疗中,中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调理,如补气活血、疏肝解郁、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等。
癌症后疼痛
患者在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后,常会出现手足综合征(HFS)或肢端红肿症(PPE)。这些症状包括手足对称性感觉异常、疼痛和麻木,通常在治疗6周内发生,前两周发生率最高。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多,但研究表明针灸或激光针灸可以改善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理论中,这些症状属于“痹症”,主要是由于“药毒”侵犯人体,火热上行,外伤皮肤,内伤脏腑。治疗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可使用金银花、连翘、龙胆草等中药。同时,针对四肢僵硬疼痛,还可以加入路路通、鸡血藤等通经活络的药物。
癌症后手足麻木
手足麻木是癌症患者接受化疗后常见的副作用,仅次于血液毒性。多种化疗药物具有神经毒性,如紫杉醇类、铂类、长春花碱类等。症状包括手足针刺感、感觉迟钝或麻木,通常呈手套样分布,两侧对称。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减轻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常用的穴位包括腹部的气海,上肢的曲池、内关、合谷,下肢的阴陵泉、三阴交、然谷、太冲和足三里。
中医师治疗癌症的思维
中医师在治疗癌症疼痛时,会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来判断患者的虚实体质,辨清病理产物的寒热性质,并考虑五脏六腑之间的相关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穴位按摩、药膳食疗等,旨在增强患者体力,改善循环,祛邪扶正,提高生活质量。
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可以提供安全、无成瘾性、无耐药性的治疗选择,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减轻其不良反应。中医是患者和医生应对癌症疼痛及副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