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指导
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指导
单摆实验是物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用于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通过这个实验,不仅可以验证单摆周期公式,还可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的器材、步骤、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多个例题和练习题来帮助读者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
实验器材与原理
游标卡尺
- 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量爪)、游标卡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
- 用途:测量厚度、长度、深度、内径、外径。
- 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常见的游标卡尺规格如下表:
刻度格数(分度) | 刻度总长度 | 每小格与1mm的差值 | 精确度(可精确到) |
---|---|---|---|
10 | 9mm | 0.1mm | 0.1mm |
20 | 19mm | 0.05mm | 0.05mm |
50 | 49mm | 0.02mm | 0.02mm |
- 读数:若用x表示从主尺上读出的整毫米数,K表示从游标尺上读出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则记录结果表示为(x+K×精确度)mm。
实验步骤
- 实验原理:由T=2πeq\r(\f(l,g)),得g=eq\f(4π2l,T2),则测出单摆的摆长l和周期T,即可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 实验器材:铁架台及铁夹,金属小球(有孔)、秒表、细线(1m左右)、刻度尺、游标卡尺。
- 实验步骤
- 让细线穿过小球上的小孔,在细线的穿出端打一个稍大一些的线结,制成一个单摆。
- 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把单摆上端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球自由下垂。在单摆平衡位置处做上标记。
- 用刻度尺量出悬线长l′(准确到mm),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的直径d(准确到mm),则摆长为l=l′+eq\f(d,2)。
- 把单摆拉开一个角度,角度不大于5°,释放摆球。摆球经过最低位置时,用秒表开始计时,测出单摆全振动30次(或50次)的时间,求出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
- 改变摆长,反复测量几次,将数据填入表格。
数据处理
- 平均值法:每改变一次摆长,将相应的l和T代入公式中求出g值,最后求出g的平均值。设计如下所示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 摆长l/m | 周期T/s | 重力加速度g/(m·s-2) |
---|---|---|---|
1 | g=eq\f(g1+g2+g3,3) | ||
2 | |||
3 |
- 图象法:由T=2πeq\r(\f(l,g))得T2=eq\f(4π2,g)l,作出T2-l图象,即以T2为纵轴,以l为横轴。其斜率k=eq\f(4π2,g),由图象的斜率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注意事项
- 选择细而不易伸长的线,比如用单根尼龙丝、丝线等,长度一般不应短于1m,摆球应选用密度较大的金属球,直径应较小,最好不超过2cm。
- 摆动时控制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应很小。
- 摆球摆动时,要使之保持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不要形成圆锥摆。
- 计算单摆的全振动次数时,应从摆球通过最低位置时开始计时,每当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最低位置时计数,要测n次(如30次或50次)全振动的时间t,用取平均值的方法求周期T=eq\f(t,n)。
实验例题与练习
例1
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测量周期时,秒表指针如图2所示,读数为________s。
答案:48.4
例2
某同学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中,在用铁架搭建好单摆后先测量摆线的长度,其过程如下:
其中悬挂最佳的是图3中的________(填甲、乙、丙),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代号)。
A. 保证摆动过程中摆长不变
B. 可使周期测量得更加准确
C. 保证摆球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
某同学采用了如图4所示方法测量摆长:
摆球直径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和游标刻度如图5所示,则摆球的直径是________mm。本单摆的摆长是________m.(请注意单位,本空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答案:乙 A 14.00~14.06 0.4830~0.4845
针对训练
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的实验中,测量单摆的周期时,图6中________(填“甲”“乙”或“丙”)作为计时开始与终止的位置更好些。
答案:乙
解析:因小球通过平衡位置时的速度较大,有利于计时。故选乙。
例3
某同学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他用分度值为毫米的直尺测得摆线长为89.40cm,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如图7甲所示,读数为________cm,摆长为________cm。用停表记录单摆做3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停表读数为________s,如果测得的g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序号)。
A. 计算摆长时加的是摆球的直径
B. 将摆线和摆球平放在桌面上,拉直后用米尺测出摆球球心到摆线某点O间的长度作为摆长
C. 摆线上端未牢固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实验过程中先测摆长后测周期)
D. 实验中误将30次全振动记为31次
答案:2.050 90.425 57.0 AD
解析: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2cm,游标尺上第10个刻度和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所以游标读数为10×0.05mm=0.50mm,所以最终读数为:2cm+0.050cm=2.050cm;摆长为:89.40cm+eq\f(2.050,2)cm=90.425cm;由题图乙可知:秒表的读数t=57.0s;根据T=2πeq\r(\f(l,g)),得g=eq\f(4π2l,T2)计算摆长时用的是摆线长加摆球的直径,则摆长的测量值偏大,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大,故A正确;用米尺测出摆球球心到摆线某点O间的长度作为摆长使摆长的测量值偏小,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小,故B错误;摆线上端未牢固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则摆长的测量值偏小,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小,故C错误;实验中误将30次全振动记为31次,则周期的测量值偏小,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大,故D正确。
例4
(1)如图8甲所示为小金在进行“探究单摆摆长和周期关系”实验时,用秒表记录下单摆5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由图可知该次实验中5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为________s。
(2)如图乙所示,他组装单摆时,在摆线上端的悬点处,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牢摆线,再用铁架台的铁夹将橡皮夹紧,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A. 便于测量单摆周期
B. 保证摆动过程中摆长不变
C. 保证摆球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
(3)小金同学以摆线的长度(L)作为纵坐标,以单摆周期的平方(T2)作为横坐标,作出L-T2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其作出的图线是________(填“图线1”、“图线2”或“图线3”)。若作出的图线的斜率为k,能否根据图象得到当地的重力加速度?______________。(若不可以,填“否”;若可以求出,则写出其表达式)
答案:(1)99.8 (2)B (3)图线2 4π2k
练习题
- (实验器材与注意事项)(2019·宁波“十校联考”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以下关于本实验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A. 摆角应尽量大些
B. 摆线应适当长些
C. 摆球应选择密度较大的实心金属小球
D. 用停表测量周期时,应从摆球摆至最高点时开始计时
(2)用5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9所示的读数是________mm,用停表记录了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如图10所示,停表读数为________s。
(3)考虑到单摆振动时空气浮力的影响后,同学甲说:因为空气浮力与摆球重力方向相反,它对球的作用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变小,因此振动周期变大,乙同学说:浮力对摆球的影响好像用一个轻一些的摆球做实验,因此振动周期不变,这两个同学的说法中________。
A. 甲正确
B. 乙正确
C. 都错误
答案:(1)BC (2)17.46~17.54 100.2 (3)A
- (实验数据处理)(2019·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11甲所示。关于该实验,有下列步骤:
(1)测单摆周期时,为减小测量误差,应________。
A. 以平衡位置作为计时起点
B. 以最大位移处作为计时起点
C. 可以以任意位置作为计时起点
(2)测出摆线长L,小球直径d,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用L、d、n、t表示)
(3)如图12所示,用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的直径为______mm。
(4)某同学在实验时忘了测量小球直径,但是改变摆线长度做了多次测量,得到多组T与L的实验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该同学能否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填“能”或“不能”)
答案:(1)A (2)eq\f(2n2π22L+d,t2) (3)20.3 (4)能
- (实验综合考查)(2019·嘉兴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某同学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1)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________较为合适
A. 长度为1m左右的细线
B. 长度为30cm左右的细线
C. 直径为1.8cm左右的塑料球
D. 直径为1.8cm左右的铁球
(2)该同学用如图13甲所示仪器来测量球的直径,该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某次测量的读数区如图乙所示,该球的直径为________mm。
(3)用秒表测量小球多次摆动的总时间,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