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的三座古建筑
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的三座古建筑
唐代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数量稀少,而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三座古建筑均位于山西省。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1.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寺内唐代木构大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东大殿外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17.66米,内层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大殿单檐庑殿顶,内外两周柱的“金厢斗底槽结构”,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柱式粗壮,斗拱硕大,形制简洁,竖向木楞窗,无过多装饰,典型盛唐木结构古建筑风格。佛光寺大殿比南禅寺大殿,晚建造七十五年,但规模和维持程度,原胜于南禅寺大殿,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
2.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位于五台县西南阳白乡李家庄西侧的土岗上。南禅寺坐北朝南,大殿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宽11.75米,深10米,为灰色筒板瓦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面坡度极为平缓,四翼如飞。殿前有宽敞舒展的月台。建筑内部用两道通进深的梁架,无内柱,室内无天花吊顶,属于木构架中的厅堂型构架。
寺内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有唐人墨书题字:“因旧名旹(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是寺宇殿堂重建年代之证,较佛光寺东大殿早七十五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灭法,中国佛寺大都毁坏,而南禅寺由于规模较小,处地偏僻,且州府县志和佛教经籍上均无记载,幸免于难,留存至今。后经宋、元、明、清各代,虽曾有过一些维修和装绘,两厢配殿和山门均经重葺,但唐代大殿的规制结构和殿内唐代塑像的体貌都依旧保存了下来。
3.广仁王庙正殿
广仁王庙,俗称五龙庙,是一处四合院形的道观,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4公里的中龙泉村村北的土垣之上,其北望中条山,南眺黄河,东南是古魏城。有"泉出于庙之下",号"龙泉",泉"分四流浇灌百里,活芮之民","祠因于泉,泉主于神,能御旱灾"。庙宇坐北朝南,现存龙泉池、院门、戏台和龙王殿以及唐代、清代碑碣。2001年,广仁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仁王庙正殿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正殿坐北向南,建筑平面平面呈长方形,五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斗拱硕大,顶部。曲线平缓,殿内无柱,梁架露明。
广仁王庙正殿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虽清朝时两次修缮,但仍保持了完整的唐代古建筑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