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提出微塑料与土壤及气候因素相互作用对全球范围土壤碳氮肥力影响的新见解
昆明植物所提出微塑料与土壤及气候因素相互作用对全球范围土壤碳氮肥力影响的新见解
微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备受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英国班戈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展了一项全球性研究,揭示了微塑料与土壤特性及气候因素相互作用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机制。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废弃塑料颗粒。它们在许多环境中都被发现是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功能构成重大威胁。土壤是全球最大的微塑料汇,接收了大约全球52%的微塑料。微塑料通过许多生物地球化学途径影响养分循环,可能影响养分的可用性,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和生产力。微塑料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是农业领域日益关注的问题。不同类型和含量的微塑料会对土壤中的碳和氮含量产生特定影响。然而,微塑料与其他重要气候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仍然是现代微塑料研究中的一个难题。
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英国班戈大学以及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全球数据分析,共使用了400个土壤碳氮含量观测数据。研究结果首先揭示了微塑料的类型、尺寸、形状和含量导致的土壤碳氮含量减少现象。进一步研究也发现微塑料与介导碳氮库损耗的土壤原生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包括降水和温度在内的气候因素如何加剧微塑料对土壤碳和氮肥力的损耗效应。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Nature Index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题为《Do Added Microplastics, Native Soil Properties, and Prevailing Climatic Conditions Have Consequences for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s in Soil? A Global Data Synthesis of Pot and Greenhouse Studies》。
图1 微塑料对土壤全氮(TN)和土壤有机碳(SOC)含量、C/N比和缓冲能力的影响
图2 微塑料(MPs)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的机理模型
该研究得到了云南省博士后定向培养基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