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王淑敏:超声引导,让胸腔穿刺术更简单便捷
北医三院王淑敏:超声引导,让胸腔穿刺术更简单便捷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诊断科王淑敏教授,正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她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胸腔穿刺工具,不仅解决了传统胸腔穿刺术的诸多痛点,更为广大胸腔积液患者带来了福音。
从临床观察到技术创新
作为一名超声诊断科大夫,王淑敏教授见过太多因得不到有效穿刺而导致胸腔积液纤维化分隔加重的患者。特别是在特殊时期,患者无法在不同科室间频繁轮转,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一位北大毕业的患者给王淑敏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患者曾在多家知名医院接受治疗,但始终无法有效抽取胸腔积液。面对“胸腔里面有多个分隔,穿刺针来回穿梭却难以抽出积液”的困境,王淑敏教授开始思考:既然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这些分隔,是否可以在穿刺针中集成一个微剪刀,在超声引导下剪开这些纤维化分隔,从而顺利地抽取积液?
这一创新思路最终被成功实践。王淑敏教授将“超声+穿刺”技术结合,研发出新型胸腔穿刺工具。该工具集简单操作、高效治疗、微创治疗和精准定位四大功能于一体,为胸腔积液患者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解决行业痛点
近年来,胸腔积液治疗的全球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相关数据显示,该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91%。具体来说,2019年全球胸腔积液治疗的收入扩大至4482.10百万美元,预计至2026年底,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6809.21百万美元。
然而,尽管胸腔积液治疗市场发展迅速,但常用的胸腔穿刺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纤维隔具有稳定的网格状结构,使得穿刺针难以有效破坏胸腔内的分隔,导致单次穿刺无法完全抽出积液,而单纯增加穿刺次数又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从基层医院的角度来看,目前破坏纤维隔的主要手段是胸腔镜手术,但这种方法不仅创伤大,昂贵的设备价格还使得基层医院难以承担,限制了患者的治疗选择。
为了解决这些行业痛点,王淑敏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新型胸腔穿刺工具,结合了超声引导和微型剪刀技术。在超声的精确引导下,医生能够准确地将穿刺针定位至目标区域,并利用微型剪刀剪断胸腔内的乏血供纤维隔,从而有效减少穿刺次数并提高引流效率。此外,该工具还配备了负压引流管,能够满足大量胸腔积液患者的引流需求,为患者带来更为安全、高效的治疗体验。
医工结合推动技术创新
在医疗设备领域,产品的制作无疑是一大挑战,特别是在医生普遍缺乏工程知识的情况下,建立由医学专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至关重要。这样不仅能够确保设备符合医学和工程学的要求,还能提高设备的性能和质量。
王淑敏教授通过与清华大学韦巍博士的合作,组建了一支医工结合的研发团队。在1.0工具中,团队通过设计扳机来控制剪刀的闭合。到了2.0阶段,王淑敏教授更想“在剪刀上做文章”。特别是在处理纤维组织切割时,医生需要特别警惕出血的风险。为此,团队在剪刀上涂覆止血涂层,以最大程度减少出血。王淑敏教授还提出,在剪刀上增加止凝血功能或集成电极功能,以进一步提升手术的安全性。
转化困境与未来展望
目前,王淑敏教授团队已成功完成了新型胸腔穿刺产品的试制阶段。然而,面对后续的研发与转化工作,她却深感力不从心。由于医生日常的临床工作繁重,她难以抽出大量时间投入具体的转化过程中。
王淑敏教授期待企业能够接手该项目的专利转让或继续深入合作研发。“随着项目的进一步改造和推进,我们也想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这些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福音。”王淑敏教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