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衡量中国产业链的全球影响力和脆弱性,你需要了解这几点
理性衡量中国产业链的全球影响力和脆弱性,你需要了解这几点
疫情三年,供应链成为国际热词。在全球产业链重塑加速的背景下,本文从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中国产业链的全球影响力和脆弱性,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供应链格局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在产业链方面的应对策略。
在各种报告中,经常会提到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三个概念:
- 价值链主要是经济学家关心的,聚焦利益分配,和效率相关;
- 供应链则是管理学的概念,是企业关心的问题,传统意义上更偏向成本管理,但现在也开始关注稳定和安全问题;
- 产业链是国家政府关心的,主要是为产业层面的生产衔接和生产布局提供稳定、有利的外部条件。
这三个概念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某些特定情况下,其意义还是有很大差别。例如,从苹果手机的价值链来看,富士康的装配环节并不重要。因为苹果手机的增加值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国的富士康工厂只是组装环节,增加值相当有限。但是若以供应链视角来看,富士康处于苹果手机供应链网络的核心节点,一旦富士康停摆,则会导致整个苹果供应链的崩溃。
全球产业链的基本盘与悖论:完全自主可控还是全球构建?
当前,从关键产品出口的种类数和金额来看,中国都位居于世界领先,数量上接近美国、金额上超过美国,这些都显示出中国产业链的影响力较高。
资料来源:崔晓敏、熊婉婷、杨盼盼、徐奇渊,《全球供应链脆弱性测度——基于贸易网络方法的分析》,《统计研究》,2022第8期。
但我们也应考虑到,中国有较多产品处于产业链偏下游位置,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金额还包含了日韩德美等国产业链中上游价值。所以上面金额的指标可能高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力。另外,除了美国之外,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链影响力也很高。我们要避免出现一对多的情况,要努力维持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稳定、互利共赢,这对于中国产业链安全来说也至关重要。
观察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脆弱性,可以根据中国进口产品的市场集中度高低(中国作为需求方视角)、出口中心度高低(其他国家作为供给方视角),把所有进口的制造业中间产品分为以下四类: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制裁清单数据库
进一步梳理国际专利合作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中美之间专利技术合作存在脱钩迹象。
- 在2020年之前,中国和其他中间国家的合作有所增强,弥补了一部分空白。
- 即使中美之间的专利技术合作数量有所下降,但美国仍然是中国第一大专利技术合作伙伴,德国、日本加起来也没有美国多。在2020年之后,中国和其他中间国家的专利技术合作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从美国来看,拜登政府的对华科技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双边角度来看,缩小打击面,进行“小院高墙”式精准打击。
- 多边角度来看,借助盟友圈和多边平台杠杆。
- 从其自身角度来看,加强本国科研投入,强调产业政策。
在此背景下,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呈以下新趋势:
- 从“全面脱钩”,转向“传统领域再挂钩”和“新兴科技领域定向脱钩”。
- 网络空间竞争和对抗进一步加剧。未来中美竞争将会进入“全政府-全社会”模式的融合国力竞争时代。
- 中美博弈围绕新技术的国际规则、国际话语权争夺将更为激烈,包括气候变化、数字技术、医疗卫生等方面。
数字经济如何深刻改变供应链格局?
2010年以来,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化的载体则变成了跨境数据流通。在此全球化进入第三阶段这个背景下,国家安全成为了突出问题。过去,在全球化的跨境生产阶段,我们可以基于对有形产品的管制来确保国家安全。但是在跨境数据流动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很难对数据的安全性进行精准界定,这也导致了军民两用技术边界和国家安全边界的日渐模糊。叠加国家关系之间的信任程度下降,这方面挑战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一些企业探索出了新的方法,例如TikTok通过数据托管模式,将数据全部储存在Oracle这类第三方平台上。当然,TikTok也仍然面临不小的压力。事实上我们也有很多其他的思路可以探讨和尝试,但是终极的底层逻辑还是我们在发展与安全之间的权衡。
中国的抉择:外迁、内移与合作
中国的产业链在全球的优势仍然较为稳固。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中国出口量占据的全球市场份额在不断上升。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中国产业链依旧面临较大压力,这些压力可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因素方面,中国应对竞争压力的能力很强。我们的主要压力来自非经济因素,包括美国对中国“小院高墙”式精准打击,和为了巩固联盟而制定的技术标准和具有排斥性的经贸规则,以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做法。
从某个重要国家在华的外资企业规划可以发现,撤出和扩张的企业占比都在减少,保持观望的中立部分在扩大。这说明,很多外资企业陷入了不确定性。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乐观因素:
中国的本土市场吸引力较大。如果将外国的外资企业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其业务主要可分为出口和内销。2016年之前,在华外资企业的出口大于内销;2016年二者持平;而2021年,外资企业的内销已经是出口的将近两倍。因此,对于在华外资企业来说,大体上有2/3的市场在中国内地,这就意味着美国即使加征关税,也只能影响这些外资出口业务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业务不会受到直接冲击。
中国市场不但规模大,而且投资回报率高。以某个重要国家为例,2020年该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率达到14.9%,如果把投资搬到东盟国家,则投资收益率会下降约6个百分点,搬到北美和欧洲则要下降9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国家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布局比例偏低。因为其担心双边关系恶化,使其在中长期面临投资风险。
中越经贸关系以互补为主,对中国的竞争压力较为可控。越南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国家,仅次于美国、日本、韩国。且和越南相似的经济体还有很多,例如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在过去20年中,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增长了150多倍,对越南的顺差规模也相当巨大。
同时,中国、越南之间出口的竞争关系来看,中国也保持着完全的竞争优势。
从东盟国家整体出口包含的外国增加值来看,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处于第二,仅次于欧盟整体,而且从趋势来看已经比较接近欧盟整体。可见中国也越来越间接得益于东盟国家的出口,这也体现了中国与东盟的互补关系。
数据来源:ADB-MRIO数据库,马盈盈计算,徐奇渊、马盈盈,《全球产业链重组背景下的产业链外移及其应对》,《中国经济蓝皮书2022-2023》,2022年12月,社科文献出版社。
数据来源:ADB-MRIO数据库,马盈盈计算,徐奇渊、马盈盈,《全球产业链重组背景下的产业链外移及其应对》,《中国经济蓝皮书2022-2023》,2022年12月,社科文献出版社。
总体来说,世界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在开放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合作与竞争关系,也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