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抗旱耕作模式
古代北方抗旱耕作模式
我国历史上虽然有较为发达的水利事业,但水利建设却长期滞后于农业的发展,加上自然方面的原因,使得干旱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不利因素。由于降雨量少,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经常面临干旱问题。在古代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兴修水利工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相比之下,充满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通过改进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畎亩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以蓄墒保墒为中心的抗旱耕作方法,又称垄作法。畎亩法的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称为“上田弃亩”;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称为“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崩溃,畎亩法作为当时的基本耕作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这一时期农田土壤的突出特征是存在“畎亩”,所以当时人们把畎亩作为农业的代名词。经过西周至春秋战国长期的垄作实践,大约在战国后期,人们对垄作的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从而为我国垄作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初步基础。《吕氏春秋》“任地”和“辩土”上所总结的垄作理论与技术大概有以下三点:一是提出了“上田弃亩”和“下田弃畎”的原则。即高田旱地要放弃垄台不种而种垄沟;低田湿地要放弃垄沟不种而种垄台。垄作的目的在于创造高低不平的微地形差异,以便在不同地势和水分的条件下,分别采取高田低作或低田高作的办法。二是提出了“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的垄形要求。认为只有垄台宽而平,垄沟窄而深这种垄形规格,才能“下得阴,上得阳”,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力和光能,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同时指出,“大畎小亩”和“高而危”的垄形都是不合规格的。三是提出了“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壑者”的要求,为人们创造合理的耕层构造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的垄作法由于受人力耦耕和耒耜这种耕具的限制,还比较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