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生气、感到委屈都有「隐藏的真正需求」!多数人并不知道:所有情绪都有目的
愤怒生气、感到委屈都有「隐藏的真正需求」!多数人并不知道:所有情绪都有目的
情绪不仅仅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定的需求和目的。从愤怒到罪恶感,每一种情绪都在试图传达某种信息。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真实意图,帮助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从而掌控人生。
我经常感受到的情绪,反映出现在的状态如何?现在的人生如何?只要能掌控情绪,就能掌控人生。
「情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运作的心理活动。受到压抑的有意识或无意识需求,会忽然间流露出来,如同人的个性一般,具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情绪会在产生某种意义时显现,并呼应人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阿德勒认为,情绪产生时的外显行为背后,皆有其目的。举例来说,与同辈或兄弟姐妹争吵时,小孩哭泣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企图在竞争中胜出的目的。因为他们无法凭力量对抗,于是试图藉由哭泣来得到周围有力人士的帮助,以获得胜利。
多数人不会想到情绪背后有其目的,通常只将情绪理解为外部刺激所引发的反应。然而,情绪实际上是由自身的选择和决定在内心萌生,并逐渐扩展向外的。
隐藏在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
以下是几种常见情绪,请观察在其背后表现出了何种目的。
罪恶感
如果仔细观察有罪恶感的人,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心态其实相当自我。原以为罪恶感是指对他人造成损害而感到抱歉的情绪,为何却说是以自我为中心呢?罪恶感确实源自于个人的道德感没错,但讽刺的是,感受到罪恶感的人,他们所关注的其实是“犯了错的自己”。当他们觉得歉疚,认为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是一个恶劣的人,接着会不断思索该如何摆脱这股罪恶感。但这与为了他人的安宁和众人的幸福为出发点的想法,仍然有一段差距。
愤怒
愤怒的目的,则是藉由威吓他人以获得利益。因此,可以将生气视为以权力操纵对方,表现出支配欲等需求的行动。这是为了能在令人尴尬为难的情况下,藉著“发怒”来重新获得认可或找回自身的权威,也就是克服自卑感与满足认可需求的表现。
委屈与怨愤
我们在受到忽视或蔑视时,经常会产生委屈感,这是表达“请尊重我”或“我很委屈,请给我平等权利”的行动。当我们希望得到对方的接纳或理解时,期待对方改变的强烈需求,正是“委屈”这种情绪的根本。委屈也会以怨愤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不会就这么算了。”
“我一定会和你算账。”
“我也值得受到善待。”
“这不是我的错。”
对于他人的埋怨与愤怒,也会在我们内心积累成怨恨。也就是说,对他人发火的同时,自己的身心一样会受伤。那么,有谁能安慰深深受伤的我呢?如果对方能向我道歉的话,那股怨愤就能消退吗?
愤怒会招致更多愤怒,不仅会伤害自己的健康,甚至会殃及周围的人。因此,需要和生气的自己和解,原谅因无法宽恕他人而发火、导致身心跟着受伤的自己。这件事只有自己能做到。首先,请专注于能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对怒气攻心的自己说些安慰的话,让愤怒与自己保持一段距离,使怒火不至于扑向自己。只要像这样厘清了情绪背后的目的,我们就能掌控自己的情绪。
想法会改变情绪,情绪将改变局面
请试着观察你的身体哪个部位会对应情绪产生反应。而情绪会带给身体的反应,包括:脉搏加速、心率加快、呼吸频率改变。对你来说,哪一种感觉最鲜明呢?在什么时候会感受到?
我们之所以会表现出情绪,是因为人倾向于以负面角度来诠释无意识的过往经验。正因如此,必须学习从当下的观点来看待情绪。当因为做错事而产生罪恶感时,请告诉自己,无论如何,过去是无法改变的,现在能做的是承认错误并且反省,为了改进而持续努力。
但也请记得,不需压抑这股情绪。你可以先发泄,再开始厘清引爆情绪的原因。此时,情绪应该已经缓和下来了,无论是决定继续生气,或是不再生气,都是一种情绪自我管理的方法,将有助于改善你与对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