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程:没骨画常识
国画教程:没骨画常识
没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以不用墨线勾勒轮廓、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而著称。从南北朝时期张僧繇的开创,到南唐徐熙的落墨花,再到清代恽寿平的创新,没骨画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通过古代没骨画名家及其作品,为您详细介绍没骨画的基础知识。
一、没骨画的定义
没骨画,顾名思义就是把骨隐没在其皮肉之内。在中国画绘制技法中,用墨勾勒出轮廓线称之为骨法,所谓的“骨”也就是墨线,而不用墨笔勾勒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者颜色晕染而成,就称之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称之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常用这种方法绘制山水、花鸟等。
《山水花鸟图册之夜雨初霁》 没骨山水画
《山水花鸟图册之荷花》 没骨花鸟画
二、没骨画的特点
从历代流传的没骨画作品来看,没骨画最基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就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色彩的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没骨画作为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它的特点是介于写意与工笔之间。因此,它不受轮廓线的约束,既可以在工笔和写意之间发挥其特有的造型自然生动的特点,又可以根据需要做偏工偏写的自由选择。
三、没骨画的起源
没骨画的起源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曾在建康(今南京)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相传,张僧繇的《观碑图》也是全部用色彩画成的,因此张僧繇被称为没骨画的开创者。张僧繇画花卉,不用墨笔,纯以色彩分出向背,他开创了晕染法,所画的花、叶向背如有凹凸,体现出立体感。
凹凸花为没骨画的初祖,落墨花则是没骨画形成的催化剂。这种画法的创作者是南唐画家徐熙。徐熙画花“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雪竹图》 徐熙 五代
此作品先以淡墨定出物象的轮廓和结构,后略施淡彩,却有落墨为格的特点。
对没骨画最早的记载出现在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徐崇嗣画没骨画,以其先笔墨骨气而名之,但收取浓丽生态以定品。”徐崇嗣的没骨画是在继承徐熙落墨花的基础上融合了黄体的变异创新,徐崇嗣将“黄家富贵”式的细笔勾勒去掉,改为无笔墨,直以彩色图之,在设色上,适当保留“富贵”之气。
《鼠戏图》局部 北宋 徐崇嗣
历代没骨画的重要画家有南北朝的张僧繇,唐代的杨升、王洽,宋代的黄荃、徐崇嗣、赵昌,元代的王冕,明代的徐渭、董其昌、蓝瑛,清代的恽寿平、任伯年、吴昌硕等。没骨画技法在明代有了新的发展,从接近双钩填彩的渲染画法发展为放笔点染的画法,讲究用色有干湿浓淡,冷暖的变化。形象生动,用笔挥洒自如是没骨画技法趋于成熟的标志。
清代没骨画成就最高的应该是恽寿平,他继承了历代没骨画技法的精髓,在这些基础上开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绘画风格,并发展成新的画派。他的作品主要以花卉为主。
《菊竹图》 明 徐渭
《花卉图》 清 恽寿平
四、没骨画的分类
- 按照画种区分
从画种上看,可以将没骨画分为没骨山水、没骨人物、没骨花鸟。如杨升、米友仁的画多属于没骨山水;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就是没骨人物;黄荃、徐熙则擅长没骨花鸟。
- 按照着色区分
按照着色来看,可将没骨画分为水墨没骨画与五彩没骨画。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就是水墨没骨画,而黄荃、徐崇嗣及恽寿平等人则擅长五彩没骨画。
《云山墨戏图卷》局部 宋 米友仁 没骨山水
《泼墨仙人图》 宋 梁楷 没骨人物
《写生珍禽图》局部 五代 黄荃 没骨花鸟
- 按照绘画精细程度区分
从绘画的精细程度上看,还可以将没骨画分为工笔没骨画、写意没骨画和半工半写没骨画。
- 按照运用没骨技法的程度区分
从运用没骨技法的程度来看,又可以将没骨画分为全没骨画和半没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