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面熊:曾称霸美洲的史前巨兽
短面熊:曾称霸美洲的史前巨兽
短面熊,这个曾经在美洲大陆上称霸一时的巨兽,如今只剩下化石和传说。它们是怎样的生物?为什么会在地球上消失?让我们一起走进短面熊的世界,探寻这个史前巨兽的奥秘。
短面熊简介
短面熊,学名Arctodus,是一种生活在距今200万年前的掠食动物。它们的主要猎物是美洲野牛和大角野牛,因此有时被称为“噬牛熊”。短面熊在北美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其中北美的短面熊可分为巨型短面熊和倭短面熊两个品种。南美的巨型短面熊体重可达1600-1700公斤,站立时高度可达4.9米。
常见种类
美洲类
短面熊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中新世早期生活在欧洲的曙熊(Ursavus)。到了上新世中期,曙熊的后代中的一支迁徙到北美,并逐渐演化出两种主要类型:一类是至今仍生活在南美密林中的眼镜熊类,另一类则演化成了短面熊类。短面熊类甚至扩散到了南美洲,演化出了具有巨大犬齿的食肉猛兽Arctodus bonariensis以及体型较小、以杂食为主的Arctodus brasiliensis。
北美类
在北美大陆生存过的两种短面熊中,体形较小的Arctodus pristinus虽然“名气”不大,但其身体结构较为原始,有着长而狭窄的头骨以及较小的牙齿,表明它很可能是以杂食为主。它们自更新世早期以来就生活在现今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森林之中,与美洲黑熊形成竞争关系。
与之相比,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则在广阔的北美稀树草原上称王称霸,从育空地区到阿拉斯加都有它们的踪迹。巨型短面熊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和速度,能够成功捕猎美洲野牛、北美驯鹿、原始北美马及地懒等猎物,并击败其他食肉猛兽,成为更新世北美大陆上最大也是最可怕的掠食者。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巨型短面熊过着一种“孤独”的生活,雌雄只在交配期间才会相聚。母兽在哺育幼兽期间,往往无暇捕食,而沦为草原或灌木丛中的食腐动物。
南美类
南美的巨型短面熊体重可达1.6吨,站立时高度可达3.4米。这一发现打破了此前北美巨型短面熊保持的体重记录(最多达到1.134吨)。科学家认为,大约200万年前,南美巨型短面熊在南美洲大陆上漫游,可能是当时陆地上最大、最凶猛的食肉性动物。
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布莱恩-舒伯特(Blaine Schubert)指出,在该时期,它们是一种庞大凶猛的食肉性动物,其体型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南美巨型短面熊的骨骼于1935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被发现,通过测量骨骼残骸中的肱骨,科学家能够计算出这种熊其余肢体的大小。分析结果显示,这是一只年迈的雄性熊,一生中遭受了多次严重伤害。
舒伯特强调,目前尚无法确定的是南美巨型短面熊的饮食习惯特征,以及它们为什么与北美巨型短面熊存在差异。例如,南美巨型短面熊最初体形较大,但随着进化逐渐变小,而北美巨型短面熊的体形却是逐渐变大。
舒伯特猜测,南美洲史前时期生活着大量的猎食性动物,并且缺乏物种竞争,因此使南美巨型短面熊体形较大。但随着食肉性物种的进化发展,它们必须适宜生存环境,变得体形更小,成为肉草兼食动物,就像现代黑熊。同时,史前北美洲生活的短面熊的体形逐渐增大,这是进化发展的趋势,庞大的体积可以吓跑剑齿虎和其它掠食性动物。此外,北美巨型短面熊的生活时期与冰河时代巨型动物爆炸性出现相一致,比如:巨型地懒、骆驼和猛犸。
生长与分布
巨型短面熊属于源自新世界的眼镜熊亚科。眼镜熊亚科最早的成员是生存于中新世(2100-200万年前)得克萨斯州的Plionarctos。它是熊齿兽及现今眼镜熊的祖先。虽然对熊齿兽的早期历史所知甚少,它后来于80万年前堪萨斯冰川作用时期广泛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短面熊又分为巨型短面熊和倭短面熊两个种类。
形态及特征
巨型短面熊除了生满利齿的大嘴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长长的四肢,当它们平时散步时,背部距地面约1.8米,而当其用后肢站立起来时,则要超过4.3米,(目前北美发现的最大的短面熊化石站立时高达4.8米)。
不过虽然巨型短面熊比同时期的美洲古棕熊(Ursus arctos)高大不少,但其体重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因为它们的四肢虽很长,但却较为“苗条”,古动物学家们估算:巨型短面熊的体重大约为780公斤左右,现在加拿大最大的北极熊就有860公斤重,而熊类动物中大名鼎鼎的洞熊(Ursus spelaeus)体重达到1134公斤,但总体事实上要小于巨型短面熊。巨型短面熊并非熊科体型最大者,南美洲发现的细齿巨熊几乎达到了1800公斤。但短面熊无疑是熊科中的强者,它们速度敏捷,力量也完全不输给洞熊等其他熊科,食谱更是涵盖了当时北美大陆上的所有哺乳动物。
古生物学家发现迄今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熊,身长大约3.6米的南短面熊属(狭义上此属不属于短面熊)的细齿巨熊化石在阿根廷的拉普拉塔(La Plata)被发现。科学家表示,这种熊生存在200万年前到50万年前之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由于建造医院的施工原因,建筑工人才巧合的挖出了巨熊的遗骸。古生物学家通过测量化石的腿骨,对巨熊的体重进行了估算,他们认为它的体重大约在1600公斤到1750公斤之间,身长至少达到了3.6米。经过进一步的骨骼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这头雄性巨熊的死因是由于各种外伤造成的,分析结果显示,很大可能是源自与其他雄性巨熊的打斗或是遭遇了其他的大型食肉动物。
现代熊的体型要比史前巨熊小很多,目前活着的雄性北极熊的体重最大记录仅为1002公斤。这类熊种是在陆地迁徙至南美洲后才变得如此巨大,它们在美洲出现的时间大致在260万年前。当时,由于南美洲没有与它们体型相当的捕食者,所以这类熊种获得了大量的食物来源,体型随之逐步走向了巨型化。在最兴盛的时段,这类熊种是世界上最大及最强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这只世上最大巨熊竟然并非族群里最大的熊,当时比它更大的熊并不在少数。
在体貌特征上,巨型短面熊的前额与其他熊类都不相同,它们与现今的非洲狮一样有着宽阔的前额;短面熊的脸型确实够短,其宽长之比为80%,(而棕熊、黑熊及更新世的洞熊都要小于70%),有如此短而宽的颌骨及发达的肌肉组织,难怪巨型短面熊成为了当时北美最有力量的顶级掠食者。
生活习性
短面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几乎所有晚期熊类行走时都是脚趾向内弯的“内八字”,故而看起来总是“步履蹒跚”。短面熊类则不然,它们演化出了笔直行走的步伐,这使得它们行动轻松,奔跑迅速。短面熊巨大的身躯令其他动物望而生畏,因此有时它不必亲自捕食猎物而是直接抢夺其他猎食者捕获的猎物,巨大的臼齿可以碾碎动物的骨骼,而修长的四肢可以保证它长时间快速行走,在食物匮乏时它也偶尔客串一下“拾荒者”的角色。
灭绝原因
关于短面熊的灭绝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早期的解释认为,北美大型草食动物的相继灭绝导致了短面熊的食物短缺。然而,通过对育空地区古棕熊化石的系统研究,科学家发现,受巨型短面熊压力而迁徙的古棕熊类在短面熊灭绝后迅速返回北美大陆的北部,成功填补了短面熊留下的生态空间,并繁衍至今。这提示我们,北美短面熊类的灭绝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短面熊可能是被进入北美洲的人类带来的旧大陆病菌所灭绝,如狂犬病病毒。当时从亚欧进入北美的原始人类带来的无数疾病中,狂犬病和结核病是最致命的,未与旧大陆接触过的北美洲巨型动物,自然无法抵御这些疾病,最终导致了巨型短面熊和几乎除美洲野牛和驼鹿等少数幸存的几种外的北美所有大型动物的灭亡。不止是北美洲,人类活动可能也是导致整个第四纪灭绝事件的原因。
此外,人类侵入北美洲也是制约短面熊的一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有多大,但也肯定起了一定的作用。美洲野牛、马鹿等大型食草兽在冰期时大量减少,后来由于缺乏捕食者的威胁又迅速恢复了,直至16世纪的数千万头,数量多得不正常。素食动物的减少,直接影响肉食动物,尤其在冰河期。肉食动物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对素食动物的生存压力。在史前,野牛是熊类是死对头。熊类是以成年野牛为主要捕食对象,控制野牛数量,而现代的狼基本是以幼体和未成年个体为食物,来抑制野牛的数量。北美洲大型草原素食动物现在只有鹿、叉角羚和本土野牛。野马什么的都是二次引进的,种类少,数量自然多,如果种类和非洲一样多,那么恐怕就要出现更复杂、繁荣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