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姚明的建议:戳中家长心坎的“未成年人息屏24小时行动”
人大代表姚明的建议:戳中家长心坎的“未成年人息屏24小时行动”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提出了一项备受家长关注的建议——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鼓励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贴近大自然、走进真实社交场景,促进身心和意志品格的健康发展。这一建议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更戳中了许多家长的心坎,反映了当前社会中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长时间沉迷于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不仅影响视力,还导致缺乏运动、社交能力下降等问题。据相关统计,青少年每天接触电子设备的时间不断增加,这对他们的健康和成长构成了潜在威胁。
姚明在建议中指出,青少年的健康不仅是体魄的强健,更需要价值观的塑造。他提出“息屏24小时行动”,希望借助这一行动,让青少年暂时远离电子设备,走向户外,参与体育活动、亲近自然、进行面对面的社交互动。这一行动不仅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
姚明的建议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共鸣。许多家长表示,孩子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让他们感到担忧,但又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白岩松也评论称,每月至少有一天,未成年人应该进行“息屏”,去户外活动、阅读或进行其他有益的活动。这一建议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帮助他们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平衡学习与生活。
事实上,相关政策已经在逐步落地。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福建泉州等地已经开始探索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的课间安排,将课间时长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并引导学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此外,《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应不低于2小时。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息屏24小时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视力、颈椎和身体姿态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通过“息屏24小时行动”,青少年可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改善身体素质。
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可能导致青少年缺乏真实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走向户外和参与社交活动,青少年可以更好地发展社交技能,增强心理韧性。
姚明指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需要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息屏24小时行动”,青少年可以更多地接触自然和社会,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家长应积极参与并支持“息屏24小时行动”,为孩子设定合理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鼓励他们参与户外活动和社交互动。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如每周安排一天“无屏日”,并共同参与户外活动。
学校应积极响应政策,优化课间安排,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并组织更多户外实践活动。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宣传“息屏24小时行动”的意义,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
社会应提供更多支持,如建设更多公共运动场地、组织青少年户外活动等。此外,媒体可以加强对“息屏24小时行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提出的“未成年人息屏24小时行动”建议,不仅反映了当前社会中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对青少年成长的挑战,也为家长、学校和社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行动方向。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一行动有望帮助青少年远离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青少年个体的关爱,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