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发!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夏季高发!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夏季高温不仅让人感到不适,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研究表明,当气温高于32℃时,脑卒中(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那么,高温究竟如何影响心脑血管健康?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又该如何预防?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连日来,气温稳步迈上35℃+,对脆弱的心脑血管来说,“高危时刻”才刚刚开始。在多数人看来,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夏季则属于“安全季”。其实不然,高温的夏季也需特别当“心”。
在高温、高湿影响之下,全身血管扩张,血液变黏稠,人会感到胸闷气短,喘不上气……
高温使心脑血管疾病飙升。《中国心血管报告2023》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3.3亿,每5例人群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有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气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极端炎热天气(平均29.0℃)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迅速而短暂,当天就会立刻显现。当气温高于32℃时,脑卒中(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
为何高温的影响如此之大?
高温何以对心脑血管健康构成如此巨大的威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温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气温升高时,人体的活动和代谢增加,当人体的心脏、血管、血液系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时,会使原有的心血管疾病加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患者的死亡。血液黏稠度增加
夏季的高温容易造成人体水分的丢失,使得血液会变得相对浓缩、黏稠度增加,易导致血管中形成血栓。血栓的产生非常危险,轻则引起血压升高、心血管功能紊乱和局部供血不足,重则威胁生命。心脏和大脑供氧不足
夏季地表温度高,这时人体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吸进的氧气减少,会导致心脏和大脑的供氧不足,从而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
哪些表现是心脏的求救信号?
胸闷、胸痛
觉得胸口压着重物,有时还放射至肩部、背部、下巴等处,是冠心病最常见和典型的症状。
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是左心衰竭的典型症状。
水肿
身体低垂部位的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常合并尿量减少,可能存在右心衰竭。
心悸、头晕
心动过速或心脏停跳感,伴或不伴头晕,甚至眼睛发黑、晕倒等症状,可能提示存在心律失常。
以上症状出现,应当引起重视,患者需要在家属陪同下立即就医。
哪些表现是脑卒中的求救信号?
- 肢体麻木:可能会造成身体供血不足,手和脚会感到虚弱和麻木。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
- 头痛眩晕:可能会突然出现剧烈且持续性的头痛,可能伴随意识模糊或恶心呕吐等症状;突发头昏,行走不稳,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持续不能缓解甚至有加重的迹象
- 肢体活动障碍: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可能为上肢也可能为下肢活动不灵,伴有站立不稳,走路偏斜症状。
- 突发视物困难:短时间内出现一过性视物不清或视物困难,虽然短期内能缓解,但是还是会频繁出现。
- 口齿不清:一侧身体的肌力减弱,出现说话困难、口齿不清或突然失语的情况。脑血管堵塞引起脑部视觉中枢缺血,导致视力模糊,视物不清。
5个方法,让血管“消暑”
心脑血管疾病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更是呈现年轻化趋势。定期体检是守护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一环。通过定期心脑血管针对性的体检,我们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预防。
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比如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常常心悸、发慌,有不明原因昏厥或类似症状的人群,务必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脑血管专项检查,以达到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