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礼的形式与教育意义
成人礼的形式与教育意义
成人礼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是个体从少年向成年的转变仪式,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从古至今,不同民族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成人礼形式,它们在传递社会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认同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成人礼的起源、形式及其教育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传统。
成年的定义与意义
成年,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是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阶段。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成年意味着个体在法律上被认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心理学家艾瑞克森认为,12至18岁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北京青少年心理与法律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指出:“中国50%的成年人心理没长大,人格固定在人生的某一时期。”这表明,成年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熟,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
成人礼的起源与发展
成人礼属于民间信仰,最早表现为青春祭礼,是图腾同体化的礼仪形式。在图腾崇拜中,人与图腾祖先之间存在着一种遗传学上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礼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形式,成为年轻人被接纳为正式氏族成年男女的重要仪式。人类文化学家认为,成年仪式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仪式性经历改变一个人在本民族中的社会地位,赋予其新的观察人生、认同族群并认识自我的视角。
成人礼的基本过程
成人礼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脱离、蜕变和回归。
脱离阶段:在这个阶段,接受成人礼的个体需要脱离正常的生活环境,象征性地斩断对家庭的依赖。例如,玻利尼西亚的提冠皮恩人会在接受成人礼的男孩身上涂满姜黄和椰子油的混合液,象征男童“已死”。
蜕变阶段:这个阶段是对接受成人礼的少年进行某种形式的测试,以确定他们是否具备成年人的资格。例如,秘鲁的跳崖礼考验勇气,墨西哥海滨地区的部落要求少男携带沉重的大石头游过海峡。
回归阶段:在这个阶段,成为成年人的个体不仅社会地位得到提升,身份也会得到重新认定。通常会举行包含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的社交庆祝活动。例如,摩梭人的成年礼中,女孩会穿上新裙子,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并向长辈磕头施礼,接受祝福和礼物。
成人礼的主题标记
成人礼通过多种方式对个体进行标记,包括身体标记、衣着服饰和改名等。例如,穆斯林和犹太人有割礼传统,汉族有冠礼,摩梭人有穿裙礼。这些标记不仅是外在形式的改变,更是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转变的象征。
成人礼的教育功能
成人礼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多个层面:
- 显性教育: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 隐性教育:通过象征符号传递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
- 品德教育:培养责任感、感恩心和团队精神。
- 社会意识教育:增强性别意识、家庭意识和民族意识。
整个成年礼仪式对儿童而言,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的典范。仪式的施行地点、时间、参与者、物、现场气氛以及仪式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对施礼者认知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更迭与新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成人礼的继承与开展
中国早在公元前的周朝就有了“成丁礼”、“冠礼”、“笄礼”等成人礼文化。周朝时,贵族男子20岁时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结发加冠后可以娶妻;贵族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冠礼的仪式包括行礼前准备、三加、宾礼冠者、冠者见母、宾字冠者、后续仪节等。
尽管现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也有成人礼仪式,但大多是一种缺少内涵的各行其道的纯形式主义甚至是作秀,且局限于民间,远没有像日本这样重视,把成人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法定节日来对待。杭州“十八岁成人节”,年满18周岁的中学生代表戴上红色的成人帽,举行宣誓仪式;武汉市将每年5月16日定为“武汉市18岁成人节”,18至20岁的学生身着汉代服饰,在编钟鼓乐声中庄严地完成“升国旗”、“加冠”、“拜师长”、“拜父母”、“成人宣誓”等仪式。
对于现代“冠笄之礼”,我们应该保持正确的态度。重点是继承其内容:其一,强调青少年的责任感和身份角色认同,这里的身份是年龄身份,即承担法律责任的成年人身份;其二,冠礼中的另一重要思想内容是感恩,在《士冠礼》中仪式的后半局部,冠者要专门去拜见母亲,象征性地献上肉脯,表示对母亲养育之感的感谢。之后冠者还要出来见其兄弟姐妹。现在冠礼当然要继承并且强化这一局部,让青少年明白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并养育自己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