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会跟着气溶胶到处飞?专家:值得重视,但无需恐慌
病毒会跟着气溶胶到处飞?专家:值得重视,但无需恐慌
在新冠疫情初期,"气溶胶传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究竟什么是气溶胶传播?它是否真的会让人防不胜防?多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气溶胶传播的科学解释
气溶胶是一种介质,是人在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其粒径一般在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会在几十毫秒至1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飞沫核能够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
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卢洪洲教授指出,气溶胶里的流感病毒或冠状病毒在外界环境里存活时间有限。即使在空气中检测到病毒颗粒或核酸阳性,也不代表其具有传染性,因为病毒离开人体细胞环境后很快就会失去活性。
气溶胶传播的风险评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表示,气溶胶大多数情况下是近距离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气溶胶都是有传播源头的。一旦距离远了,气溶胶浓度会呈现指数级下降。通过敏感的监测可以测出,但是否能够达到感染的病毒载量,目前的案例非常少。
以传播方式相近的流感为例,在科学文献中,只有为数不多的科学报道是谈到气溶胶传播病毒的案例,而且大多数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通过空调等系统传播生物气溶胶(流感病毒)。
四川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则撰文表示,由于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日常防护建议
针对气溶胶传播,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开窗通风: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组长许绿叶建议,一天可以开几次,总时长可保持在2-3个小时。在楼上有感染者的情况下,需要灵活掌握。例如点式楼房的窗户直接和邻居对开的,要错峰换气,或者不开那一扇窗;如果楼间距不大或者是老旧小区,人口居住密度很大的话,而且在已知周围有感染病人时,不建议频繁地开窗换气。
鞋子消毒:专家认为,不用过于担心踩到气溶胶。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是室外和室内穿的鞋子分开,出门穿的鞋子可以放在门口,不放到室内来。如果实在担心,可以参照为鞋子消毒的方法,在鞋底喷洒消毒水。
马桶使用:冲洗马桶的水流也会产生气溶胶,建议把马桶盖盖好,可以防止气溶胶传播。冲完马桶,还可以用消毒液擦拭马桶盖。下水道的消毒可以在每天晚上没有人使用的时候,用84消毒片或84消毒液放进下水道或马桶里,注意如果它是金属的就有腐蚀性,如果是PVC的管道就没有问题。
对于非医护人员而言,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同样,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病毒量能致病的可能性不高。
结论
气溶胶传播是封闭空间中病毒传播最令人担忧的载体之一,尤其是室内更是如此。但是在室外开阔空间,气溶胶浓度会根据与来源的距离长短而呈现指数级下降。只要做到室内戴好口罩、室外不聚集,大气对气溶胶的稀释倍数已经足够大了,因此,完全不用担心。病毒不会“骑”着气溶胶从窗外飞到你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