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背后的赢家:日本如何借战后崛起
朝鲜战争背后的赢家:日本如何借战后崛起
在朝鲜战争中,日本虽未直接参战,却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美国为了应对战争需求,不得不在日本建立后勤基地,这为战后经济萧条的日本带来了转机。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在美国,基本每一场战争都有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以及大量衍生影视作品。哪怕是越战,虽让美国人视为伤疤,也有很多影视作品反映那场不体面的战争。
但有一场战争,在美国几乎从未被提起,甚至政府和军队主动掩盖它,让人忘记它。这场战争,就是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西方称其为“韩战”。
朝鲜战争的交战主力是中、朝、美、韩四国,勉强还能算上一个苏联。
这场战争打了3年多,造成200多万平民伤亡,100多万各国军队伤亡,是二战后最惨烈的热战之一。
参战国中,中朝算是赢得了较好的结果,朝鲜保住国土,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声势大涨。
可是仔细研究会发现,朝鲜战争背后的赢家,其实在参战国之外,它就是和半岛隔海相望的日本国。
日本人在朝鲜战争中并未直接露脸,但日本人全程参与了战争,并从中获得了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好处。
要知道,1950年,美国大兵要跨太平洋打仗,后勤是个大问题。因为彼时美国已裁军,可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突然要进行一场百万人级别的热战,国内军需产量和后勤运力兜不住。
最终美军只能把后勤基地放在日本,美国国会给日本送去了天文数字的订单。
这些订单,包括轻工业生活用品,和重工业的钢材、载具、轻重武器、机器零件。日本被炸成废墟的工业获得美国技术、设备、资金的支援,全面复苏。
可以这样说:日本在70年代对美国实现经济反扑,在80年代独步世界,都是源于朝鲜战争给日本的解放。
那么朝鲜战争爆发时,日本是个什么情况?日本又从朝鲜战争得到了多大的好处?美国对日本的扶持,真是无条件的吗?
一
战争结束,美国本想按死日本
二战时期,要论对日本的仇恨,美国一点不比中国少。
美国加入二战,是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后来在西太平洋群岛和东南亚,再到琉球,几百万美国士兵艰难啃下了日本帝国。
四年太平洋战争,美国海军、陆军、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投入上千万人,共伤亡40多万人,其中14万人牺牲。
当时美国大兵被战争折磨得够呛,热带环境本就让美国人难以忍受,日军的偷袭、自杀式冲锋,以及对美军战俘的残酷折磨、虐杀,都让美国人刻骨铭心。
以至于在1945年夏天,美国计划的登陆作战要彻底灭亡日本,长期围困和轰炸将造成几千万人死亡。
后来哪怕原子弹让日本遭受重创,美国军方也不解气——美军希望让整个日本民族受到惩罚。美国要彻底摧毁日本的工业能力,让其变成农业国。
1945年秋天,50万美军控制了日本,司令麦克阿瑟一边赈灾救荒,一边对日本财阀进行拆解。
自明治维新起,日本的工业系统就依靠财阀而生,三菱、三井、住友、安田四大财阀,和古河、中岛、大仓等六小财阀控制了日本几乎所有的工、商、矿、运、财行业。
二战时期,日本帝国这辆战车其实是这些财阀在操纵,日军攫取的利益,很多也进了财阀的腰包。
所以美国人刚一登陆,1945年末就拆分财阀,强制他们出售股份、没收银行和工厂、立法禁止大家族企业。
在当时日本的产业中,大轰炸里幸存下来的几千家工厂、大量设备被美军控制,美国计划是保留轻工和民生工业,其他彻底毁掉。
可惜没过几年,在治理日本的过程中,驻日美军发现若废掉日本工业,这个国家将无法正常运转。
因为长期以来,其本土7000多万的人口无法靠日本四岛资源养活——战前日本从台湾地区、朝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获得大量资源,大体量的工业养活着无数人。
现在的日本没了殖民地,资源捉襟见肘,更须用工业产品在海外交换资产,才能维持生存。
战后数年,日本工业停转,基本陷入恶性循环。40年代末,美国不得不连年援助日本,送来粮食、药品、能源,这是个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
但如果撒手不管,日本可能立刻内乱。
美国国会想给日本松绑,让日本自己发展,自给自足。但美军当时势力很大,很多军人参政,他们绝不允许轻易原谅日本。
最后麦克阿瑟走投无路,向杜鲁门求援,要经济上的帮助。
美国随后派来芝加哥银行主席约瑟夫.道奇,帮助麦克阿瑟整顿经济,道奇拿出了在日本史上承前启后的“道奇计划”。
道奇鉴于日本的现状,决定把日本打造成“出口轻工业品的准工业国”,能自给自足,但不会造成军事威胁。
他用固定日元对美金汇率、缩减政府开支、征税、减贷等等手段,人为制造经济萧条。他的本意是让日本人回归贫困,大工业彻底破产,从根源改造日本工业体系。
该计划在1949年后造成日本通货紧缩,数十万公务员和百万产业工业失业,日本人一片哀嚎。但日本轻工业出口量的确增加,日本在按着美国设计的道路发展。
日本政府虽对“道奇路线”很不满,但无法反抗,只能听天由命。结果就在1950年,一个天降的机会砸到日本人头上——朝鲜战争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