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首山风筝节:一场天空与大地的狂欢!
许昌首山风筝节:一场天空与大地的狂欢!
在河南许昌的襄城县,有一场盛大的节日,它让天空成为画布,让大地充满欢笑,这就是襄城县第 41 届中州・首山・乾明风筝文化节。当春风拂过首山,一场关于风筝的奇妙之旅就此开启,吸引着无数人奔赴这场天空与大地的狂欢。
“东风浩荡扶摇上,纸鸢翻飞岁月长。” 襄城县的风筝文化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起始于 1985 年,巧妙地依托农历二月十五的首山乾明庙会而举办。历经 41 年的风雨洗礼,从最初的小规模民间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声名远扬的文化盛宴。
首山,这座在襄城人心中有着特殊地位的山峰,见证了风筝节的成长。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首山脚下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热闹非凡。当地有位 80 多岁的张大爷,从第一届风筝节开始就从未缺席。他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就是拿着自己家里简单糊制的风筝来凑个热闹,那时候风筝的样式可没现在这么多,就是个燕子、蝴蝶啥的。但大家聚在一起,看着风筝飞上天,心里那叫一个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节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成为了襄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风筝飞满天,快乐无边界。” 走进风筝文化节的现场,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风筝王国。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各式各样的风筝争奇斗艳。
瞧,那只巨大的 “龙头蜈蚣” 风筝,在几位大汉的操控下,威风凛凛地飞向高空。龙头栩栩如生,眼睛闪烁着光芒,长长的身躯在空中蜿蜒盘旋,随着风向摆动,气势磅礴。旁边,一群小朋友们正兴奋地拉着自己的风筝线,他们的风筝小巧玲珑,有可爱的小兔子、活泼的小猴子,还有超级英雄图案的。孩子们一边跑一边笑,纯真的笑容如同春日里最灿烂的花朵。
来自平顶山风筝协会的李师傅,是风筝制作的高手。他带来的风筝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其中一个 “七仙女” 风筝,造型精美绝伦。七位仙女的服饰色彩鲜艳,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真的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仙子。李师傅说:“制作风筝不仅是我的爱好,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看到自己做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那种成就感无法言喻。”
除了这些传统和创意风筝,还有一些高科技风筝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有可以发光的风筝,到了晚上,它们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还有搭载着摄像头的风筝,能够从高空拍摄美丽的风景。这些风筝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让人们感受到了风筝文化的与时俱进。
风筝节不仅是风筝的舞台,更是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在现场的舞台上,省级非遗襄城越调正在精彩上演。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韵味十足。台下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一位老奶奶激动地说:“我就爱听这越调,每次风筝节都盼着能看一场。听着这熟悉的唱腔,感觉浑身都舒坦。”
市级非遗仙鹤送印也为现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表演者们装扮成仙鹤的模样,动作轻盈优美,仿佛真的仙鹤在翩翩起舞。这个节目寓意着吉祥如意,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祝福。
此外,还有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展示。精美的剪纸、栩栩如生的面塑、造型独特的糖画,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游客们穿梭在各个展位之间,惊叹于这些传统技艺的精湛,纷纷购买作为纪念。
“美食如诗韵悠长,襄城风味暖心房。” 逛累了、看累了,自然少不了美食的慰藉。在风筝节的特色美食区,襄城焖面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大锅焖面热气腾腾,面条劲道,豆角和五花肉的香味充分融入其中。食客们坐在桌前,大口大口地吃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一位外地游客一边吃一边竖起大拇指:“这襄城焖面太好吃了,以前只听说过,这次可算尝到正宗的了。”
王洛红烧猪蹄也毫不逊色。色泽红亮的猪蹄,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咬上一口,满满的胶原蛋白,口感绝佳。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除了这些,还有各种小吃,如焦香酥脆的油馍头、酸甜可口的糖葫芦,让游客们的味蕾在襄城的美食世界里尽情畅游。
“文化为魂促发展,风筝牵线谱新篇。” 襄城县第 41 届中州・首山・乾明风筝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让古老的风筝文化和民俗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还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每年风筝节期间,大量游客涌入襄城,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繁荣。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襄城这座城市,提升了襄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襄城的老百姓来说,风筝节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展现家乡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风筝节的最后,天空中依然飘荡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仿佛在诉说着这场狂欢的美好。人们带着满满的欢乐和回忆,陆续踏上归途。但风筝节所带来的文化魅力和生活热情,将永远留在襄城这片土地上。这场天空与大地的狂欢,不仅是一次节日的庆典,更是襄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生动体现。未来,相信襄城县的风筝文化节会越办越好,继续书写属于它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