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方山与年轻的温黄平原
古老的方山与年轻的温黄平原
在台州的地理版图上,古老的黄岩方山仿佛镶嵌在温黄平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矗立在东海之滨。登上方山的黄毛山尖远眺,一幅“一览众山小,城市围山绕”的壮丽景象,广阔的温黄平原和茫茫东海尽收眼底,古老的方山与年轻的温黄平原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绚丽画卷。
方山的历史渊源
方山古称永宁山,因黄岩古称永宁县而得名,是黄岩古县城的镇山与天然屏障,位于古县城东南2.5公里处,山周围约20公里,平地突起,岩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称方山。方山是台州市区的地理中心,离椒黄路城区约5公里,山的西南面有著名的九峰山景区,它是市区人民情感和乡土记忆的承载之地。方山与永宁江形成了黄岩古城“群山环立水穿城”的独特城市风貌,滋养着这一方水土,积攒起深厚的历史文化。
自然景观与地理特征
方山,其山脉绵亘东海之滨,相望于江海山川,恰似大地隆起的脊梁,相对于周边低缓的温黄冲积平原突显。它的山峰错落有致,岩石纹理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植被郁郁葱葱,是台州市区重要的生态高地。它见证着温黄平原的形成及居民的繁衍生息。千百年来温黄平原则舒展于其下,广袤无垠且地势平坦,河流蜿蜒其中,宛如血脉滋养着这片沃土,构成了浙江沿海平原中别具一格的地貌景观。
温黄平原位于浙江省东部,椒江干流南岸、楠溪江以东、乐清湾以北,东部和东南部濒临东海。它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和柑橘生产基地,主要有永宁江和金清江两大水系。
温黄平原的形成是地质运动与自然之力长期雕琢的结果。源于地质构造的大陆架浅滩基底塑造了其雏形,而后河流裹挟着大量泥沙奔腾而下,在入海口附近逐渐沉积,日积月累,堆积出这片肥沃的平原。其间,海侵与海退事件交替发生,进一步改变着平原的轮廓与地貌特征。而人类活动的加入则加速了平原的开发与定型,从早期的简单围垦到后来复杂的水利系统建设,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历史文化底蕴
方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悠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方山还是离陆地很近的一座孤岛,后来逐渐成为渔民的栖息地,有晒鮝岩为证,此时温黄平原还没有形成。随着时光流转,挺拔的方山山脉周边逐渐形成冲积平原,首先是宗教文化在此扎根生长,寺庙道观林立,晨钟暮鼓回荡在山谷之间,成为人们心灵寄托之所。而后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登山揽胜,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墨宝,让方山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元。各种亭台楼阁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各种塔造型各异,富有寓意,寄托着当地百姓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俗文化也在这里世代传承,独特的节日庆典、民间技艺等,如同活化石般展现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九峰山的特色
方山有九峰山更负盛名。九峰因有灵台、文笔、华盖、接引、宝鼎、灵鹫、双阙、卧龙、翠屏等九个峰而得名,山脚下的九峰公园,是浙江省开园最早的县级公园,国家4A级景区。它历史深邃,文化悠长,古木参天,翠竹轻摇,恰似一幅古韵今风的诗意画卷。公园内瑞隆感应塔,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变迁。塔影婆娑,仿佛历史的低语,在微风中轻轻回荡,每一块砖石都铭记着过往的辉煌与风雨。九峰书院书香四溢,墨香缠绵,这里曾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吟诗作对之地,如今仿佛还能听到古代学子的朗朗读书声,穿越时空,回荡在九峰之间。铁米筛井甘泉亭畔,清泉潺潺,如同历史的细流,诉说着九峰公园的悠悠岁月。井水清澈甘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黄岩人,见证了九峰公园的繁荣与变迁。
方山对温黄平原的影响
方山对温黄平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地理上,它是古县城黄岩抵御台风的天然屏障,在生态方面,它是平原的天然水源涵养地,山上的植被截留雨水,缓缓释放,为平原上的河流提供了稳定的水源补给,调节着区域气候,抵御着自然灾害,守护着平原的生态平衡。文化上,方山宛如一座文化灯塔,其承载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俗传统等元素,如光芒般辐射到平原地区,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塑造了温黄平原独特的文化气质与精神内核。在经济领域,方山的自然资源曾为平原居民提供了生计来源,遍山种植了枇杷、杨梅、蜜橘、桃等优质水果。如今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正成为推动温黄平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带动周边服务业、旅游业蓬勃兴起,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黄岩方山与温黄平原,一个是自然的杰作,一个是文明的摇篮,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成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纽带,共同演绎着浙江大地上一段段精彩绝伦的自然与人文传奇,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倍加珍视与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