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驯养狗的初衷是什么?
古代驯养狗的初衷是什么?
在现代家庭中,猫狗作为常见的宠物,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回溯至古代,这些动物被驯化的初衷与现代宠物文化大相径庭。本文将探讨古人驯化狗狗的初衷,特别是为何狗狗的驯化并非出于食用目的。
古人为什么要驯化狗?
狗虽然可以食用,但其主要作用并非作为食物来源。狗的主要意义在于狩猎和放哨。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驯化的用于食物的动物主要是食草类动物,比如牛、羊、猪。这是因为食草类动物的驯化相对简单,只需要提供植物性食物即可,而植物资源在古代较为丰富。
相比之下,肉食性动物的驯化难度要高得多。在初期,肉食性动物的食性尚未改变时,要么需要为其提供肉类食物,要么它就会饿死。而那个时候,人类自己的肉类来源尚且不足。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随着食物链的增加会有很大损耗。因此,在食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一道食物链是不明智的行为。
因此,我们提到的六畜——马、牛、羊、豕、犬、鸡中,只有狗是肉食性动物。虽然驯化狗不是为了食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狗不能食用。人类的食性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几乎任何可食用的生物都可能成为人类的食物来源。
狗狗是如何被驯化的?
关于狗的驯化过程,国际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主要有欧洲驯化说、中东驯化说和中国驯化说三大派别,还有一派认为是多地起源。但无论哪一派观点,都承认一个基本事实:狗是从狼驯化而来的。这一驯化过程发生在3万到1万年前。
狗的驯化过程大致可以推测为:当人类形成聚落时,部分灰狼开始以人类剩余的食物为食,且不攻击人类,因此人类也不会捕食灰狼。随着时间的推移,灰狼在获取人类剩余食物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警戒服务(保护领地和食物),并利用其自身的敏捷性和嗅觉优势。
经过长期的筛选,人类最终成功驯化了狗。下图展示了狗的头盖骨变化:图a为戈耶洞穴发现的狗的头骨,图b、c均为狼的头骨。主要表现为鼻子变短,这极有可能是食性变化导致的。
狗和人类的关系
狗和人类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生理联系,即正“生物反馈回路”。研究表明,当狗和它们的主人保持目光接触时,帮助建立母婴联系的同一种激素——催产素会在两者的体内升高。这是因为狗的驯化时间较长,人和狗的眼神交流已经形成。随着狗被驯化及人和狗两个物种之间的联系增强,狗和主人之间的相互注视有可能作为一种社会沟通形式发生了共同进化。两个物种之间存在一个共享的生理催产素反馈回路。
关于狗的驯化起源的研究
- 中东说:Axelsson E, Ratnakumar A, Arendt M L, et al. The genomic signature of dog domestication reveals adaptation to a starch-rich diet[J]. Nature, 2013, 495(7441): 360-364.
- 欧洲说:Thalmann O, Shapiro B, Cui P, et al.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ancient canids suggest a European origin of domestic dogs[J]. Science, 2013, 342(6160): 871-874.
- 中国说:Savolainen P, Zhang Y, Luo J, et al. Genetic evidence for an East Asian origin of domestic dogs[J]. Science, 2002, 298(5598): 1610-1613.
- 人和狗眼神交流:Nagasawa M, Mitsui S, En S, et al. Oxytocin-gaze positive loop and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dog bonds[J]. Science, 2015, 348(6232): 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