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临床试验设计中的随机对照
再谈临床试验设计中的随机对照
临床试验设计中的随机对照和安慰剂对照是确保研究结果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方法。本文详细探讨了这两种对照方法的原理、应用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Fisher在1935年首先提出了在农业上比较不同处理时的随机安排的概念。在一个比较不同肥料的对照试验中,对作为试验单位的小块土地随机安排不同的肥料。他做随机对照的目的一是避免由于主观安排使某些处理(肥料)用于较差的土地,即避免偏性;二是为了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为差别的统计意义检验提供基础。因只有在随机化的试验中应用统计检验才是合理的。
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必须把病人安排到各个处理组中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医生在试验新药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安排某些病人到某一处理组,比如医生会因为对新药缺乏经验或认为新药可能不良反应较大而把较轻的病人列入新药组,或者认为标准疗法对病情较重的病人效果不太好而把其列入新疗法组。
病人方面对不同的治疗组也会有倾向,对过去用标准疗法的疗效不满意的病人会要求进入新药组,而对标准疗法有一定疗效的病人会拒绝加入新疗法组。
这些情况下产生的对照组实际上是非随机对照,这样安排产生的分组必然会影响到疗效的正确评价,如果对比的各组中病情轻重、年龄大小等存在较大差异,也会影响疗效的正确判断,所以必须对病人进行随机分配,随机产生对照组。病人作为一个试验单位与土地和动物等试验单位不同,对病人进行随机安排则要复杂得多,具体的随机分配方法我们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
安慰剂对照
安慰剂对照是指试验组用新药或者新疗法,对照组给与试验药性状相同但不含有效成分的安慰剂。安慰剂(placebo)是一种虚拟药物, 其外观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和口味等各方面都与试验药尽可能保持一致, 但不含有试验药物的有效成份。
设置安慰剂对照的目的在于消除研究者、受试者和参与评价人员等由心理因素等影响而形成的偏倚,分离出由试验药物所引起的真正的效应和不良反应。
安慰剂对照试验可以采用平行或自身交叉对照的试验设计。安慰剂对照试验有利于双盲法执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受试者和研究者的偏倚。试验药与安慰剂之间结果的差异就是在这种研究条件下这种药物作用的大小。
在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试验治疗组或者是与试验治疗组有相同外观但是不含有试验药物的对照组。
安慰剂对照的名称表明它的目的是控制“安慰剂”的效果(受试者因为认为他或她正在服用药物而得到的的改善),但这不是它的唯一或主要的优点。相反,安慰剂对照设计允许盲法和随机化,并且包括一个惰性治疗组,能够控制疾病实际或表面的过程中的所有潜在的影响,而不是那些来自试验药物的药理作用。
这些影响包括自然变化(疾病的自然史和回归)、受试者或研究者的期望、试验效应、其他治疗的应用、诊断或评估的主观因素。安慰剂对照试验在研究有效性时寻求展示治疗之间的差异,但在评价安全性时也可能寻求表现出治疗组之间的差别未达到规定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试验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真的存在差异的话,试验是否能够显示出这种差异是关键的。
使用安慰剂对照组并不意味着对照组是未经处理的。在很多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新的治疗和安慰剂分别被添加到一个共同的标准治疗上,即所谓的附加研究。
安慰剂要符合伦理的要求,当一种新药用于尚无已知有效药物可以治疗的疾病进行试验时,通常不存在伦理学问题;如果延迟治疗、或不治疗仅导致暂时的不适(例如,普通头痛),并没有严重不良后果,不会造成较大的健康风险时,只要患者知情同意,安慰剂对照设计在伦理上是可接受。如果市场上已经存在针对研究药物适应症的有效的药物,应该采用阳性对照。
安慰剂对照能可靠地证明药物的疗效,检测药物“绝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可以将受试者和研究者期望值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安慰剂对照试验的效率比较高。但是安慰剂对照有时存在伦理方面的问题,受试者和和治疗的医生容易存在顾虑,因此其通用性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