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宝“跳米花神”——安顺地戏
贵州一宝“跳米花神”——安顺地戏
贵州安顺的地戏,又称“跳米花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朝初年的军屯文化。它融合了戏曲、舞蹈和祭祀仪式的元素,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服饰和面具艺术而闻名。
西南地区历来是多民族文化的熔炉,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贵州安顺,有一群特殊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保留着明朝时期的语言、服饰和文化传统。这些屯堡村落如同散落在贵州高原上的棋子,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地戏的起源与发展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据《安顺府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这些屯军及其后代在漫长的岁月中,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
地戏主要分布在安顺、平坝一带的屯堡村寨,以安顺四周最为集中。据统计,安顺周围有近二百堂地戏班子,显示出其活跃程度。
地戏的特点与表演形式
地戏的表演通常在新春之后至正月十五期间进行,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祭神娱神、驱鬼逐邪、祈祷丰年和祝愿平安。其特点包括:
- 剧目纯为武戏,不演才子佳人,战争题材中不唱造反戏
- 演员使用真刀真枪(现已演变为木制道具)
- 演员全为男性,剧中女将亦由男子装扮
- 主要分布在古代军屯演变形成的村寨
地戏的服饰以青、蓝、白、褐土布为主,演员脸蒙青纱,头顶面具(俗称脸子)。面具多用白杨木雕成,大小略如人面,加上头盔装饰,一般长约三十公分,宽约二十公分。脸子造型分文、武、老、少四大类,通过精雕细凿和鲜明的色彩,充分展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表演与影响
地戏的表演场地设在露天场所,无须舞台,只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杆帅字旗。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间有部分四字句、五字句和十字句。伴奏采用铜锣、皮鼓等打击乐器,营造出战场厮杀的氛围。
安顺地戏不仅在汉族村寨流传,还影响到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近年来,随着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地戏的影响越来越广,甚至走出国门,在国际艺术节上获得高度评价。
文化价值与传承
地戏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与古老的傩舞有密切关系,同时吸收了戏曲、花灯的一些因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