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野草被称为"咽炎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你认识它吗?
有一种野草被称为"咽炎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你认识它吗?
在乡间,有一种野草被称为"咽炎草",它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咳消炎等功效,对咽喉肿痛、咽炎、腮腺炎、支气管炎等炎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种野草就是射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特征、分布和药用价值。
在阳光充足的山坡草地上,树林边,路边等地方,生长着一种这样的的野草。
它茎杆粗壮,直立,呈黄色,不规则结节状,实心,高约1~1.5米左右。
叶子互生,扁平,顶端渐尖,没有中脉。呈剑形,长约20~60公分左右,宽约2~4公分左右。
顶生叉状花序,多分枝,每个分枝顶端开出数朵橙红色的花,花柄很细,约长1公分左右。
花落结出倒卵形,或者长椭圆形的果实,成熟后,种子是黑紫色的,有亮光。
就是这样一种植物,被人们称为"咽炎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咳消炎等功效,对咽喉肿痛、咽炎、腮腺炎、支气管炎等炎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它对心脏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它就是清热解毒的射干,也叫剪刀草、乌扇、乌蒲、鬼扇等,属于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射干最早记载在《荀子·劝学篇》:"西方有木焉,名日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它广泛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区。适合平原地区生长,山坡上、树林边、路边、绿化带里,都有它的身影。西南地区,海拔2000~2200米的山坡等地方,也有它的影子。喜欢温暖的阳光,耐干旱,耐寒冷,非常泼辣,忌低洼盐碱地。
它花期6~8月份,果期7~9月份,秋季采收。
射干干燥根部入药,味苦,性寒,归入肺经。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散结、消炎利咽等功效。主要对咽喉肿痛、咽炎、支气管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乳痈等病症进行治疗。
射干可单用,也可与其他中草药配伍使用。民间多偏方,将其鲜品捣汁含服,可治疗咽喉肿痛。与麻黄、细辛、半夏配伍使用,可治疗咳嗽气喘。与金针菜、皂荚子搭配煎水服用,可治疗乳痈。与其他多味中药配伍,可制作成汤剂、丸剂、口服液、片剂等,用于治疗和调理多种疾病。
古代文献中对其功效有详细记载:
- 《神农本草经》记载: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用于感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等症。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咽喉肿痛,喉痹不通,二便不通,诸药不效,腹部积水,皮肤发黑,乳痈初起。
- 《本经》记载: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 《名医别录》记载: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哭,散胸中热气。
- 《日华子本草》记载:消痰,破癥结,胸膈满,腹胀,气喘,痃癖,开胃下食,消肿毒,镇肝明目。
- 《本草纲目·卷十七》记载:“降实火,利大肠,治疟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射干含有黄酮类、三萜类、醌类、生物碱、皂苷、鸢尾甙、鸢尾黄酮甙、鞣质、鞣酸、挥发油、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清热解毒、祛痰镇咳、平喘等药理作用。
射干的使用方法简单,可煎水服用,用量一般3~10克。也可捣汁含服。或者制作成片剂使用。也可与其他中草药配伍,制作成片剂、汤剂、丸剂、口服液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射干虽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但使用时需谨慎。孕妇禁用。脾虚便溏腹泻者禁用。无实热者禁用。脾胃虚寒者禁用。中草药配伍有禁忌,为了安全起见,使用射干之前,最好咨询医生并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