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对联
《聊斋志异》中的对联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不仅以其奇幻的故事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吸引读者,更在对联艺术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本文将为您解析《聊斋志异》中几副精妙的对联,领略蒲松龄在对联创作上的巧思与才华。
《聊斋志异》中的对联
这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乡试)屡屡不中、极度落魄时所作的自勉联。上联说的是楚霸王项羽,下联说的是越王勾践。其中“破釜沉舟”、“卧薪尝胆”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成语。
蒲松龄虽然一生贫困潦倒,其作品《聊斋志异》,却成为传世之作。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对联,有些不一定是蒲松龄原创,也不一定合乎《联律》,但十分有趣、传神,或讽刺、或鞭挞,词不害意,浑然天成,对渲染、烘托作品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录之与大家分享。
《聊斋》第二卷“狐联”,说的是一书生读书园中,夜半,来了二位美女,一位十七八岁,一位约十四五岁,抚着书几,展露笑靥。书生知道自己遇到狐狸了,正色而拒。那位大一点的女子说:“君的胡子像剑戟一样硬,怎么没有一点男子汉大丈夫的气质呢?”书生说:“我平生不好二色。”女子说:“好迂腐啊!你还有这种陈腐的观念。下界的鬼神遇事都以黑为白,何况床笫(zi上声,不是第)间的小事呢?”书生又斥责女子。女子知道不能打动书生,就说:“君是享有盛名的学士,我有一上联,请你对出下联,能对出,我自己离开: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书生凝思良久,对不出来。女子笑着说:“名士也不过如此啊,我来代你对吧: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遂一笑而去。
这副对联十分精妙,一是字形的少许的不同。戊戌和己巳都是中国古代独有的干支纪年法中年份的专用词,干支纪年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结合起来,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形成干支纪年法。十与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因此天干与地支组合一遍,就是六十年,也就是一个甲子。
二是巧妙地运用隐喻和双关。上联“戊戌”隐喻了男女身体之间的差别,下联利用“己巳”下半部分“足下”的“连踪”,暗示书生,您怎么不双挑呢?(足下是古人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第四卷《狐谐》中,也有一副联,把“狐”拟人化,描述了一个聪慧诙谐幽默的狐狸。说山东博兴县有一儒生,名“万福”,从小修习儒学,家中有微薄的资财,但运气很差。二十多岁了,还没有考中秀才。有一次,万福被提名当“里正”(村长),他不愿担任这个职务,就逃到济南,在旅店租了一间房住下。一夜,有一女子私自来见万福,长得很漂亮,万福很喜欢,就和她同居了。万福问女子姓氏,女子说:“我实际上是狐狸,但不会祸害你。”她嘱咐万福,只要万福不与其他客人同住,她每天都来,万福很高兴。日常的生活花销,也都由狐女提供。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些朋友来拜访万福,而且往往住在这里一两夜还不走。万福很讨厌他们,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就把实情告诉了他们。以后朋友们常在一起聚会、喝酒,狐女也不避讳。狐女非常诙谐,聚会时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开些玩笑,引得哄堂大笑。朋友中有一个名叫“孙得言”的,也很喜欢开玩笑。有一天,大家一起喝酒,酒酣之余,孙得言对万福说;“我有一上联,你能对吗?”万福问:“上联是什么?”孙得言:“妓者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万福,古代汉族妇女的敬礼方式。)在座的人都无法对出下联。狐女说:“我有下联了。”众人都要知晓,狐女说:“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众人笑得前仰后合。狐女的诙谐还有很多。
这是一副嵌名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上联“万福”既是人名,又是古代妇女的行礼方式。下联“得言”也是人名,同时也暗含了“非说不可”的意思。对仗也很工整,妓者对龙王,出门对下诏,访情人对求直谏。词性、构词方式、音韵都符合对联的要求。“来时万福”对“去时万福”;“鳖也得言”对“龟也得言”。这里还运用了“句中自对”,上联的“来对去”,下联的“鳖对龟”。上联包含了对狐女和万福的戏虐和不敬,下联是狐女对施不敬者进行了反击,十分有趣。
第六卷《考弊司》中,作者虚构了阴曹地府中的教育机构——考弊司,讽刺了清代县衙的“学官”(管理秀才学习、考试的官员)贪腐虚伪的本质。这篇文中说:(考弊司)房间并不弘敞,只有一间大堂高大宽广。堂前有两块巨大的碣石东西而立,上面绿色的字比笆斗还大,一块写着“孝弟忠信”(弟通悌),一块写着“礼义廉耻”。上台阶,就看见堂上一匾,大书“考弊司”。堂前的柱子上一副对联也是绿色的大字,上联是:“曰校、曰序、曰庠,两字德行阴教化;”下联:“上士、中士、下士,一堂礼乐鬼门生。”校、序、庠是古代地方上设立的学校,夏代称“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上士、中士、下士,是周代的官名,位阶低于大夫,这里指科举时代的各类人士。
这副对联,上联强调了阴间的教育也以“德行”两字为主,是阴间教化的目的。下联则强调各类人士都是“鬼的门生”,即使在阴间也要接受“礼乐”的学习、教育,以后投胎到阳间,可维持社会的秩序和道德。然而考弊司的大堂的楹联虽写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凡是受考弊司管辖的秀才,第一次去见考弊司司主虚肚鬼王时,必须割下大腿的肉贿赂鬼王,这是考弊司的惯例。(据说阳间凡考取举人的,前世都曾贿赂过阴间考弊司的鬼王,蒲松龄屡次不能中举,就是在考弊司没有行贿。)《考弊司》一文前面的文章是《饿鬼》,是讽刺现实中的“学官”的。
这副联上联:“曰校、曰序、曰庠”,对下联的“上士、中士、下士”,从对联的规则看是不可以的。但如是“句中自对”,“校、序、庠”都是学校,“上、中、下”都是方位词,是可以自对的。不过上联三个都是“动宾”结构,下联三个是“偏正”结构,能否相对,望方家教之。不过我想,对古人的小说作品也不必过于认真,或许在当时是允许的也未可知。
第七卷中的《仙人岛》,带有游戏、消遣的性质,在文中借芳云和绿云姊妹之口,讽刺、调侃了当时所谓“名士”的骄傲与自负。
山东灵山卫有一书生名王勉,字“黾斋”,才思敏捷,多次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他心高气傲,喜欢说俏皮话,讽刺挖苦别人。后偶遇一位道士,道士对王勉说:“你的面相很尊贵,但被你经常挖苦别人所造的孽折损完了,像你这么聪明,如果现在修道,还可以成仙的。”王勉不信,说:“人的福泽怎么能知道,世上又哪有仙人。”后来道士把王勉带到了仙人岛。
在仙人岛,王勉品尝了美酒珍肴,欣赏了美妙的音乐,见识了绝美的女子,睡觉后,开始羡慕留念仙境,特别是对初识的美女念念不忘,爱心开萌。又想,凭我的才识,取得高官如同拾取芥草,但得功名富贵,什么得不到呢?思绪万端,乱如蓬麻,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道士见不能说服王勉修仙,就送他回去,他没听道士的嘱咐,途中睁开了眼睛,落入大海。危急之时,一女子把他救到船上。上岸后,来到一个村庄,一户人家,朱漆大门朝南而开。不一会,一个约四十来岁的男子走出来,自称桓文若,世居此仙人岛。并说:“我有两个女儿,想让大女儿“芳云”来侍奉您这位高雅的名士。”一会,十余美女簇拥着芳云出来,但见光艳明媚,犹如初升的旭日映照着盛开的莲花。喝了几杯酒后,又出来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是芳云的妹妹绿云。
席间,桓文若说:“王郎天才,必然有很多作品,能让我们领教欣赏吗?”王勉慨然应诺。在背诵了一首自己所作的近体诗后,又卖弄了一番他曾在考试中获得第一的“八股文”,都被芳云姊妹匿笑“不通”。王勉初以才名自诩,目空一切古往今来的人,至此十分沮丧、汗颜。桓文若为安慰王勉,就说:“请在座的再对个对子吧:'王子身边,无有一点不似玉,’”众人尚未想好,绿云应声而答:“黾翁头上,再着半夕即成龟。”(王勉字“黾斋”)
这也是个拆字联,王子、黾翁都是指王勉,上联是奉承王勉,下联则是取笑王勉了。
第七卷《细柳》,细柳是山东中都古邑一个读书人的女儿,因为她身材好,腰很细,就喊她“细柳”。细柳从小聪明,识文断字,长大后,凡有提亲的上门,必要求看一下求婚的人。到了十九岁也没有看中一个,父母难免抱怨,细柳说:“我不信天命,想自己做主,但看了很长时间,也没我看中的,这就是我的命吧,今后听凭父母做主吧。”
当时有位姓高的书生,出身世家大族。其前妻去世后,听说细柳的名声,就来求亲,成婚后,夫妻十分恩爱。细柳贤惠又能干,高生十分喜欢,戏之曰:“细柳何细哉?眉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思更细。”(凌波,指小脚。)细柳对曰:“高郎诚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愿寿数尤高。”夫妻恩爱之情,可见一斑。
《细柳》是一个教子成才的故事。高生前妻曾留下一子,名长福。长福十岁后不肯读书,常偷跑出去和牧童玩耍,责骂体罚都没用。细柳就让长福穿上旧衣服去放猪,长福后来沦为乞丐,饱尝苦楚,最后回头读书,考中了举人。细柳自己也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长怙”,也是不愿读书,游手好闲,不能读、又不能耕,又不能做生意,还好淫、赌。最后也是在细柳的教育下,成了巨富。此文的重点是邻人闲话细柳虐待前妻之子,细柳能不为所动,“晚娘”历来是中国街坊里巷长舌妇们永久的话题,细柳能对继子和自己的儿子一视同仁,确实是女子中的佼佼者。
《三朝元老》在第八卷。清代某中堂,曾为明代的宰相,投降过“流寇”(指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又成为清朝的宰相。世人都贬斥他。在他告老还乡后,建筑了祠堂。祠堂落成时,派了几个人值宿看守。第二天天亮,只见堂上悬挂一匾,上写“三朝元老”,柱子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孝弟忠信礼义廉”。不知何人、何时所挂,也不解其意。有人推测说,上联隐含着“忘八”,下联隐含“无耻”之义。这副联也是“句中自对”,上句是数字的自对,下句是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自对,只是在韵律上有点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流传下来很多有趣的对联,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要求苛求古人,但若要创作、要参加对联比赛,还是要遵守比赛规则的。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对联,很有意思,不一一列举。其实书中的神仙鬼怪、狐魅虎狼的故事,对我们做人做事,都有着积极的警示、借鉴意义,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