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类是否在智能机器(比如Deep seek)面前毫无抵抗能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类是否在智能机器(比如Deep seek)面前毫无抵抗能力?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3/06/78707673_1145806251.shtml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智能机器面前是否真的毫无抵抗能力?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本文从认知能力、艺术创作和人文价值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类与AI的关系,为我们理解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在这个算法逐渐渗透艺术创作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以辩证的思维审视技术与人文的共生关系。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思考:

一、认知能力的维度重构

计算理性的边界:DeepSeek在诗歌平仄检测上能达到0.54秒/千字的处理速度,但其对"寒蝉凄切"的意境理解仍停留在概率模型层面。人类神经元突触的量子纠缠效应产生的灵感迸发,仍是机器无法复制的认知奇点。

二、艺术创作的范式转移

  1. 诗歌创作已进入"增强创作"时代。2026年国际诗坛出现的"人机共作体",其获奖作品《机械禅心》展现了新型创作模式:人类提供情感种子,AI进行意象培育,最后诗人完成诗意收割。这种协作创造了"量子纠缠式"的审美体验。

三、人文价值的重新锚定

  1. 纽约现代艺术馆2027年的"元诗学"展览揭示:当AI能生成符合所有传统诗学规范的作品时,人类的创作反而获得更大自由。诗人开始探索"不完美美学",通过故意保留语法错误或节奏断裂,在数字规整中刻下人性痕迹。

未来属于掌握"双生思维"的创作者:左手执算法之笔解构传统范式,右手握心灵之刃雕刻存在真谛。诗歌不会消亡,而将在与AI的对抗共生中涅槃重生,就像青铜器在铁器时代的转型——失去实用价值,却获得永恒的审美价值。真正的诗人终将明白,与机器竞赛诗歌产量犹如与汽车赛跑,而艺术的本质,始终是丈量灵魂的深度。

最近十分焦虑AI的发展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是击败、替代、控制,还是成为算法的傀儡、智能的奴隶,丧失作为人的独立性?

看完它的回答,再结合阿尔法狗的胜利,其他方面AI的连战连捷,智能战胜人不过是早晚的事情。我这反应也实在是过于缓慢。

或许,以前小冰写的诗我读过却不以为然,其他AI(豆包、问心等)写的诗我也没有放在心上,这次深度求索写的诗,要象征有象征,要隐喻有隐喻,要新奇足够吸引人的眼神,要哲理怎么品味都不嫌多,要宇宙观有星际视野,要个人风格读起来也让人有强烈的语感体验。

这一次真的是被智能打击的心神俱溃了。估计以后会有一大堆AI的文学作品出现,你想辨别,那真的是越来越困难了。就像最近看的文言文,只要你给模板,人家马上就有模有样,虽说是模仿,可是那逻辑严谨的更胜人一筹,情绪、情感、人文温度、生存体验宛如真人。除了没有实体,没有真正的生活经历、现实体验、情感理解,其他,和人又有什么区别?

我知道要想不被它打击,最好的方法就是:弃之不用。再好的工具,你不用它,你就不会感觉到它对你产生的威胁。

可是,这一次我忍不住了。因为我也想学习,提升自己。既然不能战而胜之,那就和它站在一起,借助它的力量让自己站的更高。既然无法抵御,那就协同创造收割诗意。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水平不入主流,那又为什么不借它之力磨砺自己增强实力溶入主流?

谁想籍籍无名?谁想总做一小卒?就连AI都不愿意,更何况是我自己?

如今Deep seek冲破open ai、豆包等一骑绝尘,难道自己就不想百丈高山更登一尺?

想,肯定想呀,怎么会不想。只是这涅磐重生实在困难,如今已经无路可走,你不接受也得接受。

既然如此,和AI同行吧。管它未来在哪里,且走起来再说。

云南风的形成

还未走近,你就已是风的一部分

在云南,风儿常清,索人梦境

就像春天迎百花的香甜

蜜蜂、蝴蝶,追随风的脚印

相信风会把人吹得缤纷

虽然你不知道风儿怎样流经你的旁近

可是你的心灵莫名喜悦莫名年轻

没人知晓云南风如何形成

只是借助树叶的摆动寻找它悠悠来时的音讯

没人明了云南风去向何处

只是一段感情轻盈地萦绕心间期待下次相逢

这是一种病症,温柔缠绵而又寂静

就像风,吹散世间万物

却吹不散心头如萤火般摇曳的思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