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代表委员答网友问:什么是AI幻觉?人工智能的“幻觉”会带来哪些风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代表委员答网友问:什么是AI幻觉?人工智能的“幻觉”会带来哪些风险?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69016568_655607/?pvid=000115_3w_a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从智能语音助手到图像生成软件,AI 的应用无处不在。然而,随着 AI 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AI 幻觉。究竟什么是 AI 幻觉?它又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针对网友的这一疑问,给出了详细解答。

全国政协委员寇纲介绍,大语言模型的 “幻觉”,可以通俗地这样理解:将人工智能比作一个思考的人,它在思考时形成思维链。但与人类并行处理信息不同,人工智能以串行结构思考。一旦在思考的第一步与预想方向出现细微偏差,就如同开了一个 “脑洞”,这个 “脑洞” 会随着思维链不断扩张,导致其越来越偏离原始目标,这就是大语言模型产生 “幻觉” 的原因。

简单来说,AI 幻觉就是人工智能系统生成或输出与物理真实世界不符,甚至具有误导性结果的现象。例如,AI 语言模型可能会一本正经地给出不存在的科学研究结论,或是在图像生成时,创造出违背现实逻辑的场景。当你向 AI 询问某部经典小说的结局,它可能会编造出一个从未存在过的情节,让你误以为这就是原著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王亮指出,为减少 “幻觉” 的产生,可从算法技术和数据两个层面入手。在算法技术方面,设计更稳定、鲁棒性更强的算法,优化模型架构。就像建造一座稳固的大厦,坚实的算法基础才能让 AI 在处理信息时更加可靠。在数据层面,提供高质量、无偏差的数据,因为 “垃圾进,垃圾出”,低质量、有偏差的数据是导致 AI 产生 “幻觉” 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也关注到了 AI 幻觉问题。他指出,随着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 2.49 亿人,AI 幻觉潜藏的风险被放大。深度推理模型逻辑自洽性的提升,让 AI 生成内容真假难辨,这些带有算法偏差的虚假信息会被新一代 AI 系统循环学习,形成恶性循环。普通民众由于对 AI 技术原理及生成机制了解不足,很容易将这些 “幻觉数据” 误判为真实信息。当大量 “幻觉数据” 充斥互联网,将削弱公众信任,影响社会稳定。

为此,刘庆峰代表建议,构建安全可信数据标签体系,提升内容可靠性,通过为不同类型数据的可信度和危害程度建立标签,降低 AI 幻觉出现概率。同时,研发 AIGC 幻觉治理技术和平台,开展幻觉自动分析、深度鉴伪等工作,并由相关部门定期清理幻觉数据,还可以为公众提供检测工具,帮助大家识别 AI 幻觉信息。

AI 幻觉并非只有负面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周鸿祎提到,AI “幻觉” 在文学创作等领域有一定积极作用,它能带来更多创意和想象空间。但在医疗、法律、金融等不容出错的关键领域,AI 幻觉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例如,在医疗诊断中,AI 若因幻觉给出错误的疾病判断,将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AI 幻觉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随着代表委员们在两会期间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措施来应对 AI 幻觉,让人工智能技术在可靠的轨道上持续为人类创造价值。你在使用 AI 过程中,遇到过哪些 AI 幻觉现象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