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影响后世,而其书法造诣又是如何形成的
王羲之:书法影响后世,而其书法造诣又是如何形成的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其独特的笔法和章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魏晋时期至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一直是书法爱好者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本文将探讨王羲之书法成为经典的过程,以及其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王羲之是书坛的典范楷模,其书法借古开今、独领风骚,影响后世近两千年的书法发展,研究王羲之书法经典,可以作为一条可靠的线索理清中国书法发展的脉络。
从书法临摹和创作的角度而言,王羲之书法笔法丰富多姿,绞转用笔体现了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章法方面,王羲之独出机杼,摇曳摆动的布局形式尤为与众不同,具有强烈的个人风貌。
那王羲之的书法又是如何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心中的经典?
王羲之书法的经典化历程
王羲之书法形成经典与作品的流布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借助于作品在历朝历代的传播,王羲之的书法声名和影响力得以逐步提升,推动书法经典的形成。
王羲之一生所写的作品目前没有可查的准确总数,虽然我们当下对王羲之的作品视若珍宝,但是王羲之书法尽管在当时声名贯耳,喜好者甚多,真正愿意倾尽财力物力去收藏者不多,当时的世家大族,“不甚爱好,朝廷亦不搜求”,因此作品在当时没有被大规模的收入内府,而是散落民间。
真正意义上开始重视并收藏王羲之作品的时期为南北朝时的刘宋。据记载,宋武帝从子刘义宗尤好二王墨迹,“悬金招买,不计贵贱”,宋明帝时内府收藏王羲之作品累计十余帙一百二十余卷一千多纸。
南朝宋末战乱频发,内府收藏的王羲之墨迹遭受重大损坏和遗失,南朝齐时虽有心收藏,但是已远远无法和前朝相比,齐武帝时期侍书马澄编撰《逸少镇书目录》仅有一卷,与宋明帝相比数量极为悬硃。
到了梁武帝萧衍时,由于本人喜好书艺,于是颁令收访王羲之书法,共得七千余纸。
到了唐朝时,唐太宗独尊右军,大力倡导并在民间搜罗王羲之书法,同时对进献者赐以重金,通过这些搜求途径,加上继承之前王朝留下的王羲之作品,合计有万纸之多。
不幸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王羲之作品不断损毁,总数越来越少,再者五代十国战乱纷繁,到了北宋宣和时,内府所能搜访的作品已经锐减到二百四十三帖,致使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无奈长叹说,自从渡江后已经看不到钟繇和王羲之的真迹,而后即使有一两件作品出现,也是因为重赏之下才得见。
而到了元明清各朝,内府收藏的王羲之作品已经寥寥无几,如凤毛麟角。
王羲之书法的历史接受始于其所处的年代,在经历了被反复阐释、解读、选择的过程后,逐步被历史接受,进入书法经典的谱系,成为公认的楷模。
王羲之书法形成经典的内在根本因素
魏晋是一个极坏的时代,先是八王之乱,随后五胡乱华,人皆相食、白骨遍野,朝局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致使晋室不得不东渡。
在这一个封建秩序分崩离析的动乱年代,正统的儒家思想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冲击,频繁的战乱使得人们看淡生死而好谈玄理,极尽视听之娱,曲水流觞之乐,当时的人们不像独尊儒术的汉朝般恪守封建伦理纲常,而是不拘礼数互相攀比争胜。
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安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王献之的书法水平
和其父亲王羲之相比孰高孰低,王献之说父子二人有本来就有不同之处。谢安又说道,在当时人看来,王羲之的水平略胜一筹,结果王献之马上反驳,外行人哪里懂得?
类似的比较争胜行为在魏晋不胜枚举,无论是君臣之间还是朋友之间,又或者是父子之间,儒家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期被严重削弱,突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欲望在这时期显得分外强烈,放浪形骸的行为层出不穷。
也因此,魏晋又是一个极好的时代,个人思想得到空前解放,艺术高度觉醒,异彩纷呈,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名家辈出。而单纯就书法而言,以王羲之书法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的风韵,至今仍然令学书者如痴如醉。
王羲之幼时师事卫夫人,而后改师叔父王廙,王廙的绘画水平可为帝王之师,书法方面,在右军之前,王廙为当时书坛执牛耳之人并以其全面的书法水平督导王羲之近十年,王羲之得天独厚的世家出身再加上自身用功尤勤,最终得以“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开一代书风而成为书坛无冕之王。
看王羲之的作品,如果你具有足够的眼力分析清楚笔锋在书写时如何运动,如何换面,然后把笔锋在运动时书写出来的各种点画线条视为各种形状的块面,你仿佛会觉得这些线条的外轮廓是一些组合起来的多变而复杂的曲线。
这些运动的曲线不仅遒劲有力而且仿佛在做各种形式的翻转,就好像随风飘舞的黑色绸带在不停的交织运动,扭转在一起,眼前平面上的笔画仿佛具有了体积,不再是扁平的线条。
这就是王羲之在书写时大量运用绞转笔法出现的视觉效果,平动笔法、提按笔法无法表现出来,王羲之书法作品审美独特性的突出表现正在此处,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绞转笔法的集大成者。
分析笔法后,我们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字群结构。
字群结构的特点是作品中上下字笔画牵连,多字之间集约为一个造型单位,笔势放纵流便。
在王羲之的作品,比如《二谢帖》中,我们一眼就可以发现“羲之女”这三个字是一笔写成。
其中“之”字处理得极妙,通过将最后的捺画改成点画,很好的调整了三个字的体势,极大的方便了与“女”字的衔接,本来是三个字,对“之”字进行笔画的调整,使得行笔路线发生变动,运笔显得更加生动流畅,浑然一体。
诸如此类的“字群结构”在《得示帖》、《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已屡见不鲜。
王羲之的“字群结构”充分的展现了草书用笔的流畅美和草法的结构美,顺着运笔的轨迹欣赏王羲之的草书,仿佛在欣赏山谷流淌的泉水,时而和缓,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飞迸。
“字群结构”的大量运用是王羲之对书法发展的卓越贡献,作为书坛执牛耳的人物,王羲之对“字群结构”的处理无疑会影响整个书坛,
王羲之书法形成经典的外在影响因素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和艺术的关系经常处于极其微妙之中,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经常脱离不了政治因素的重视和扶持,反之,艺术发展受限很多时候在于政治因素的制约与阻碍,艺术和政治就像矛盾体,对立又统一着。
就书法而言,其兴盛和衰微同样和政治因素密不可分,诸多知识分子出于功名利禄的需要而积极学艺,书法因此蓬勃发展。
王羲之书法以其鲜明又独特的审美特征令无数人如痴如醉,不独平常人如此,封建帝王亦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能够对整个文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人物除了帝王之外,就是活跃于这个领域的文人士大夫。
他们拥有权力,掌握丰厚的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成果不计其数,在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经常发挥着审美导向作用,左右其发展方向。
在书坛,王羲之书法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诸多文人士大夫的拥护和倡导,而且,提倡王羲之书法的文人士大夫在东晋及以后都层出不穷,未曾断绝。
结语
王羲之书法作品在走向经典时并非一蹴而就,如此伟大书家的出现脱离不了适合他发挥才华的社会环境。
魏晋时期的名士竞尚风流,书法恰好是展现自我才华的艺术手段,通过书法,名士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审美和人生态度,或中和或放纵。
因此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来百花齐放的局面,王羲之的书法也拥有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年。
[2]、管锡华:《尔雅》 ,北京:中华书局 2015 年。
[3]、刘义庆:《世说新语》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