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在家有「偷窃行为」,作为家长该如何与孩子再次建立信任感?
发现孩子在家有「偷窃行为」,作为家长该如何与孩子再次建立信任感?
最近,一位家长艳姐发现,自己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竟然偷了奶奶卡里的8000元钱充值到游戏中。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偷窃行为的讨论。
事实上,孩子的偷窃行为虽然令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世界,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在6-12岁期间,孩子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会越来越脱离父母而变得独立。孩子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生活中,与同龄人关系密切,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自我意识。此时的孩子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 维持友谊
- 与同伴竞争
- 满足老师和同学的要求与期待
在这个压力巨大,而孩子还没能完全适应社会规则的阶段,他们可能会用不诚实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并觉得这样做十分便利。
孩子的第一次偷窃往往发生在7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常会从老师、朋友或者朋友家里拿走东西,这样做的孩子可能是因为感觉自己缺少“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一时冲动下就拿走了。有时,孩子也会偷走家里的钱,与学校里的朋友分享,或者是拿去买零食、糖果之类给自己和伙伴,还会悄悄从商店里拿走东西。
那么,父母可以做什么呢?
如果发现孩子偷东西,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意识到偷窃是不正确的
孩子偷东西被抓个正着,一定会感到非常羞愧,身为家长你要让孩子接受这个教训。同时,大部分专家认为,过度的羞辱和嘲笑对孩子无益。只需简明扼要地向孩子说明情况即可。家长最好不要直接问孩子是不是或者为什么偷了东西。如果追问,孩子通常会为了保住面子说一系列谎话。应该直截了当告诉孩子,你知道他偷东西了。
此时,善后和补偿更为重要,要让孩子弥补自己的过错
让孩子把东西物归原主——还到店里、学校或者还给朋友。在这之后,请跟孩子好好谈一谈,对事不对人,不要指责孩子是个坏孩子,而应该去挖掘孩子偷窃行为背后的原因。请向孩子说明,作为孩子,他想要些东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拿走别人的所有物是不正确的。大多数时候,如果父母能够亲自并及时处理,孩子的偷窃行为将不会再发生,孩子也中学到了教训。如果是正在进入或者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做出偷窃行为,父母也应该给予机会,和孩子聊聊行为本身,特别是要帮助孩子缓解正在经受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