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鱼肠剑:考古发现还原春秋名剑真容
揭秘鱼肠剑:考古发现还原春秋名剑真容
鱼肠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神剑之一,关于它的形制和尺寸,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这一历史谜团终于得以揭开。本文将通过两把在浙江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式短剑,为您揭示鱼肠剑的真实面貌。
1985年11月上旬,浙江省绍兴县漓渚镇洞桥村村民在挖田泥时发现一把青铜短剑,这把剑通长21.6厘米,格宽3厘米,茎长6厘米。剑身较扁,略起棱脊,斜从而宽,前锋收狭。剑格较阔,圆柱茎,上有三周凸箍,首心有圆孔通茎内。脊两侧各饰一列变体云雷纹,格、茎和箍上也有卷云纹,是典型的春秋越国铜器。
越式青铜剑残段,整体形制与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勾践剑甚为接近;根据现存残段的工艺特点观察,当年其完好时精美程度也近似勾践剑(当然,勾践剑之精美绝伦目前尚无可堪与之比肩者);根据其剑格、剑箍及剑首圆盘的形制特点综合判断,此剑当铸于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在位的时间基本吻合。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兵器研究先驱周纬先生所著《中国兵器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版)一书图版第四十三页,曾著录有一把清代著名学者吴大徵氏所藏的“战国古鱼肠剑”拓片,吴氏自注剑长“通长二尺”?并引沈括《梦溪笔谈》语“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称其为“天然花纹之吴越名剑”。
无独有偶,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有人有幸看到了一件浙江民间收藏的春秋越式短剑残段,与前剑尺寸颇为接近,而在类型学断代上更加接近春秋晚期。此剑之格、茎、首基本完整,剑身大部分已锈蚀残断。整个残段长约13厘米左右,估计完整时全剑长约23厘米上下。剑格呈凹形,正面为兽面纹嵌蓝色琉璃,背面为卷云纹嵌绿松石;圆柱茎,上有两周凸箍;剑首饰有七道同心圆,最宽的两组同心圆之间还铸有精美的人字纹。
由此可见,专诸刺王僚的史实是客观存在的,使用了锋利无比的小型宝剑(《史记》中称为"匕")也是肯定的。而当年此剑是否真的叫作"鱼肠剑",只能把传说和史实结合起来看了。前面所介绍的两把近年在浙江出土的春秋中晚期小型越式宝剑,我们也可以都称之为"鱼肠剑",至于是不是专诸刺王僚的那把"鱼肠剑",恐怕已无从定论。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考古学日益完善,我们今天终于可以亲眼目睹到那个年代、这种形制的"鱼肠剑"实物,并进行学术研究,这也是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