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器重塑色彩流动之美:谢墨凛的艺术新境界
用机器重塑色彩流动之美:谢墨凛的艺术新境界
谢墨凛,一位出生于1979年的艺术家,先后接受了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和英国爱丁堡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教育,但他的绘画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手绘,而是通过机器来完成。
谢墨凛认为,机器与艺术家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矛盾又紧张的共生关系。机器作为艺术家肢体的延伸,其能够触及的领域远超人手,这种超越性让艺术家为之着迷。而机器无可避免的限制性反而加强了艺术创作的深度,使艺术家在探索中不断挖掘新的可能性。
在谢墨凛的创作中,绘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被材料赋形的客观对象,而是一种行动,一种充满思考和探索的过程。绘画的步骤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而间接,过程本身成为了目的。这种转变使得绘画语言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索,也赋予了作品更为丰富的内涵。
尽管谢墨凛的绘画“机器”工作节奏并不快,但这并未影响他作品的质量。相反,这种慢节奏使得他能够更为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也使得作品呈现出更为细腻和感性的一面。在机器的剃割之下,色彩在画面变薄之处感性地流动起来。
关于作品
Shuo No. 4 铄 No. 4, 2018
acrylic on canvas布面丙烯
175 x 230 cm (68 7/8 x 90 1/2 in.)
Shuo No. 7 铄 No. 7, 2018
acrylic on canvas布面丙烯
175 x 230 cm (68 7/8 x 90 1/2 in.)
《铄》系列中,艺术家刻意使用了几种绚丽如霓虹灯般的色彩,加之以机器规律的运动轨迹,让人联想到今日包裹我们无处不在的都市景观和工业美学。同时,线条虽然看似单一,物质的肌理带来的光影变幻赋予画面流动不居的视觉体验。
Ji No. 29 棘 No. 29, 2018
acrylic on canvas布面丙烯
80 x 64 cm (31 3/8 x 25 1/8 in.)
Ji No. 28 棘 No. 28, 2017
acrylic on canvas布面丙烯
80 x 64 cm (31 3/8 x 25 1/8 in.)
《棘》系列中,色彩之间呈现连续剑刺状的纹理。重复的图案中蕴藏着丰富微妙的差异和变化,回应着艺术家对生命的观察和体验——生命在时间维度中单向流逝,脆弱又顽强,无常而波动,它们既相似相续,又多彩各异。
如果说《铄》系列追求机器操作的规律性和材料的特殊性融合的极致感,那么《棘》系列则在冷静的制作过程中融合了形式中所独特蕴含的表现主义特征。
关于艺术家
谢墨凛 1979 年出生于中国温州,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及英国爱丁堡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从开始亲手改装制作第一台绘画机器开始,谢墨凛逐渐形成了自己在绘画中的独特路径。他对"机器"的拥抱既是源于他对绘画形式感更精确表达的需求,也同时是观念意义上的。"机器”不仅可以被艺术家用来替代传统工具对绘画这种创作形式做出新的探索,其实践本身也对应著中国当下文化里对技术带来的可能性的多重想象。
谢墨凛的作品曾于多个美术馆展出,其中包括奥地利列奥尼格博物馆、韩国SongEun艺术空间、奥地利应用艺术博物馆、泰康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吴美术馆、荷兰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美国亥俄州立大学城市艺术中心、明尼苏达州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学院 Hillstrom 美术馆、迈阿密卢贝尔家族收藏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学院等。谢墨凛的作品被荷兰De Heus-Zomer收藏、上海复星艺术基金会、法国 DSL 基金会、瑞士Uli Sigg收藏、纽约多姆斯收藏、北京泰康收藏等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