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襄阳: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襄阳: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引用
1
来源
1.
http://xydag.cn/dawh/xdjm/202407/t20240723_3644055.shtml

1986年12月8日,襄阳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那时起,襄阳市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名城保护与建设工作。从最初的规划制定,到大规模的名城工程建设,再到21世纪以来的持续保护,襄阳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如今,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襄阳古城临汉门附近风景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正式发布,襄阳榜上有名。

襄阳荣登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榜,全市上下群情振奋。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名城建设与保护规划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第一时间开展保护和规划工作。

名城规划

1987年—1988年,襄阳先后数次邀请国内、省内有关知名专家、学者,与本地的历史文化学者及规划专家一起,对襄阳的历史文化、文物、遗址等进行全面研究和系统梳理,作为制定保护规划的依据。1988年10月,《襄樊(襄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式公布,襄阳古城、樊城、邓城、古隆中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与开发区域。

此次规划确立了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格局。一是“南城北市”的大格局。历史上襄阳城内以政治、文化、教育为主,樊城则以商业、工贸为主,新的规划继续维持了这一传统的功能分区。二是继续保持襄阳古城的传统格局,即城内仍以十字街为中心,形成南北中轴对称、道路为棋盘式的方正结构。三是确立了襄阳古城的空间格局,规定以昭明台为制高点,城内一切新的建筑高度均须低于昭明台。四是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以青、灰、白、褐为主基调,建筑风格要求融南方之秀和北方之雄于一体。

名城建设

1991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决定,将于1993年举行的研讨会暨第六届年会放在襄阳召开。同时,襄阳市政府关于承办“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的申请也得到了原建设部和原文化部的批准,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此次工作会议与名城研讨会和首届“诸葛亮文化艺术节”同期举行。

1991年9月,市委、市政府以“一节一会”召开为契机,开展了为期两年声势浩大的名城工程建设,襄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进一步动员全市人民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而奋斗》的倡议,并投资5.17亿元,完成了古城墙恢复等10大工程50个项目的修复及建设,包括襄城北街、昭明台、绿影壁、仲宣楼、米公祠、文渊阁等。长虹大桥、体育场等一批现代基础设施也同步建成。现代与古朴相辉映,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

修复襄阳古城池是此次名城建设和保护的重点。修复襄阳古城池包括三大工程:维修古城墙、疏浚护城河、改造北街。此次共修复城墙4000余米,打通了西城门至北城门、东城门至仲宣楼两段内环路,修复了小北门城楼。同时,组织20万义务劳动者打通、疏浚护城河,清挖淤泥18万立方米,砌筑护岸7425米,对护城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美化。此外,投入资金1.84亿元,将襄阳北街打造成当时全国最长的仿古步行街,并恢复了单家祠堂和杨家花园,并对古城池沿岸的5个古码头进行了修缮和复建。

昭明台位于襄阳古城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的交点,是城内规模最大的地标性建筑。名城建设专家组组长丁宝斋先生在对昭明台的历史沿革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昭明台的历代形制配以图画和设计原型,交给了负责设计工作的中南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向欣然先生参考。建成后的昭明台采用了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使整个建筑呈现出“高而安,贵而明”的建筑意象。

为了保护襄阳古城的传统建筑格局与风格,襄阳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决策上作出了重大倾斜。1992年竣工的长虹大桥最初选址在地质条件较好、江面较窄、投资较少的夫人城附近,为避免对襄阳古城风貌造成破坏,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宁肯多花几千万,也要保住襄阳古城”,将桥址西移了500米。1992年,襄阳古城内19家污染严重或有碍古城风貌的工厂被搬迁或关闭。西护城河边紧贴城墙搭建的3000多平方米房屋被拆迁。为了保持襄阳古城的古朴凝重,凸显古城天际轮廓线,原拟建18层高的襄阳宾馆,拟在南门桥外护城河边建22层高楼的人民银行,以及拟建12层楼高的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等项目,最终都服从古城内建筑高度的规定,改变了原来的建筑设计方案。

经过数年的努力,襄阳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重新展露出它的厚重内涵。此后,襄阳“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先后创建成功。2004年10月,襄阳荣获首届“中国魅力城市”称号,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名城保护

进入21世纪,襄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修复工作进入了良性保护与发展阶段。

2007年8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原襄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在全面、系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2007年版《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1988年版和1996年版的基础上扩展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域,保护重点为襄阳古城和樊城旧城历史街区。

“十一五”期间,中央拨付经费1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80万元,对荆州古治到大北门段襄阳古城墙进行了维修,建成了新的仿古街——古治街。同时,打通古城墙内环路,完成了仲宣楼景观段434米的道路改造及刷黑工程,并对古城外环游路襄阳公园段进行了改造升级。

樊城老城区的保护与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2000年以来,对樊城旧城沿江8个码头进行了整修,并对旧城内的山陕会馆、黄州会馆、抚州会馆和小江西会馆等进行了修缮与维护,打造新的“九街十八巷”,重塑老樊城的新形象。

“十二五”以来,襄阳古城内冻结了一切建设项目,逐步向外搬迁了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市法院、市统计局等一批单位,以降低建筑密度,缓解古城压力。2023年12月30日,襄城北街的“双子街”——管家巷文化休闲街区隆重开街。

目前,襄阳古城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襄阳北街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023年,襄阳接待游客近1亿人次。襄阳这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已越来越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