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一部失而复得的科技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一部失而复得的科技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更是一部展现古人智慧的传世之作。这部由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巨著,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尤其是详细记述了各种机械的制造和使用。然而,在清朝的文字狱中,这本书几乎在中国消失,直到近代才在海外重新发现。本文将为您讲述《天工开物》的前世今生,以及其作者宋应星的传奇故事。
《天工开物》其书
《天工开物》是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这本书之所以被欧洲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是因为它涵盖了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令人惊讶的是,这本巨著并非出自某个大官之手,而是由一个乡野小官凭借自己的亲见亲闻撰写而成。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8卷,配有121幅插图,详细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天工开物》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书中详细叙述了陶瓷、采矿、冶炼等行业的原料生产和制造过程,堪称一本内容丰富的科学技术巨著。
然而,在清朝的文字狱中,《天工开物》不幸被列入被毁书籍之列。直到民国初年,一位学者在查找冶炼铜矿的书籍时偶然发现了对《天工开物》的提及。他四处搜寻,却一无所获,甚至询问各大藏书家,也没有人知道这本书的存在。这意味着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天工开物》已彻底从中国消失,连知道这本书的人都没有了。
幸运的是,这位学者在日本朋友家中发现了《天工开物》的日文版,并在日本图书馆找到了该书的英文、德文、法文版本。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找到了《天工开物》的明朝原刻本。随后,这本书在中国得以重新印行,重现天日。
《天工开物》名言
"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
这段话出自《天工开物》的序言,表达了作者宋应星对物质条件匮乏的感慨。他认为,做学问最大的困难不是如何静下心来写作,而是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连生活都没有着落的人,很难著书立说。然而,宋应星作为一个俸禄微薄的乡野小官,却完成了这部宏大的著作,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读书人。
《天工开物》故事
宋应星原本是一位考生,他六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成功。在多次赴京赶考的过程中,他见到了明朝广大地域的繁荣景象和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之路,转而游历大江南北,足迹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新疆等地。
他向各行各业的人请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编写一本指导生产实际的书,他广泛调查了农业生产情况,并对许多农业谚语作了分析考证。例如,他记载的"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就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他还亲自数过每只雌蚕蛾产卵的数量,观察各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并将这些调查结果详细记录在书中。
与其他科学技术性著作不同,《天工开物》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而宋应星本人,也是一个善于向人学习、善于和自己相处的人,懂得改变人生道路,懂得协调。